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理论 >> 中国戏曲动漫:扬帆破浪联姻时(组图) |
“2007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与现代动漫的交响”展览会在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开幕。展会吸引了1000多名创作者的参与,共挑选出300余幅优秀作品,借鉴了剪纸、皮影、泥塑、布艺等传统民间艺术表现手段的现代动漫作品别具一格,颇受追捧。现代动漫“联姻”中国民俗也为中国的原创动漫产业提供了一条捷径。
2007年4月,改编自晋剧的戏曲动画《凤台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横空出世,荣获学院组“最佳FLASH作品入围奖”。由此人们开始认识了一个新鲜的事物:戏曲动漫。其实在国外,戏曲动漫早就有之,美国的《花木兰》、日本的《封神演义》无不是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而戏曲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特点也为它与动漫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那么,当传统戏曲遇上当代动漫,创新的火花会如何迸发呢?
“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启动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日前启动,目前已筛选出首期制作100集的剧目,既包括了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常见剧种,更选取了耍孩儿、碗碗腔等珍稀剧种,54个剧种中32个剧种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流行的动漫作品主要是日本、韩国、美国的产品,不仅占据了中国的文化市场,而且也占据了当今中国观众的心理市场,改写了中国青少年的‘历史记忆’。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动漫的形式把中国戏曲文化的神韵传达给观众,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数字动漫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张雷表示,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研究制作的实施,让每个动画创作环节融进时尚元素,把传统经典戏曲作品通过数字技术“时尚艺术化”,这样不仅中国青少年儿童会喜欢,其他国家的儿童也会接受和喜欢,以推动我国的“戏曲经典”走向世界。
这一工程的主体观众定位于中小学生。据了解,自2006年元月进行戏曲动画试制以来,制作方广泛听取了孩子们的意见。已创作完成的由湖南花鼓戏改编的原创戏曲动画《补锅》中兰英的动画形象设计,就是从长沙市楚怡试验小学一位五年级学生在调研中当场绘制的一幅“兰英”的画中得到的启发。
传统戏曲换上时尚动漫新衣
近日,“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形象和经典故事,以时尚动漫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中国戏曲动漫的起步,必定会给动漫产业带来新的思路与创新,也将对传承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久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与指导,中国民主促进会大力支持,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九天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制作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经典戏曲中的经典形象、经典人物与经典故事,将以时尚动漫方式,呈现为戏曲动漫。
工程的第1部系列有100集,包括了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常见剧种,也选取了耍孩儿、碗碗腔等珍稀剧种中的代表剧目,共涵盖54个剧种,其中32个剧种系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项目计划将这些珍贵剧种与优秀代表剧目,用动漫形象重新创作,以戏曲动漫的形式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推广。
大力弘扬传统艺术
然而,具有虚拟性、程式化特点的中国戏曲是否适合做成动漫,传统戏曲对今天的青少年还有没有吸引力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也是戏曲动漫能否成功的关键。
事实上,早有日本漫画家将戏曲纳入其创作内容。由日本漫画家上田宏创作的《武神戏曲》,将梅兰芳作为灵魂人物,以他和他的京剧科班作为故事的中心,用读图时代最流行的方式,诠释了极富中国韵味的戏曲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认为,中国戏曲以精湛的表演技艺、丰富的剧种剧目、独特的表演体系在世界剧坛独树一帜。“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把戏曲这种传统艺术用最新的媒介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精粹,传播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乃至于开发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是一件具有独创意义的工作。对于动漫产业而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加以创新和重新利用,必将得到无穷无尽的灵感来源。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高福安也认为,将戏曲与动画结合起来制作戏曲动画系列片,是一种创新,有广阔的前景。中国艺术研究院数字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张雷则指出,数字动画技术与传统戏曲形式的交叉融合,派生出既前卫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动画形式,对传承和保护戏曲文化遗产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