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理论 >> 中国戏曲动漫:扬帆破浪联姻时(组图) |
老岳母踩着滑板飞来飞去,圈里的一群猪仔一齐高喊“肚子饿”……改编自同名湖南花鼓戏的戏曲动画片《补锅》近日出品。漂亮的画面、活泼的造型,获得了人们的喜爱。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动漫产业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速,并成为朝阳产业。但原创作品不足,民族文化内涵缺失尽人皆知。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甚至风格气质明显带有舶来痕迹。目前在我国流行的动漫作品主要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它们占据中国文化经济市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青少年的“历史记忆”。
中国戏曲素以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演剧体系在世界剧坛独树一帜,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洋溢其间。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将戏曲艺术与动漫艺术相互融合,借用最时尚的数字技术外壳,传递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粹。戏曲插上动漫的翅膀,动漫融进民族文化的符号,戏曲动画翻开民族动漫产业新篇章。
戏曲动画首批将推出100集。剧目大多选自中国戏曲经典作品,京剧《真假李逵》,晋剧《凤台关》,昆剧《十五贯·访鼠》,黄梅戏《女驸马》,豫剧《花木兰》,锣鼓杂戏《鸿门宴》等,也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珍稀剧种:耍孩儿《猪八戒背媳妇》、碗碗腔《打老婆》等。100个剧目涵盖了54个剧种,其中32个剧种属于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剧中的音乐和演唱保留了原作的精华,由优秀戏剧演员配唱。
此工程2005年进入研究和准备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湖南省文化厅及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委员会联手推进。以动漫传播戏曲极富创意。立足民族文化土壤,应对青少年的文化需求,传统艺术将获得新的生机,他们的精神世界将烙上更多的中国记忆。
民族动漫产业:人才和资金缺乏是制约瓶颈
今年8月26日,《勇士》获中国电影华表奖。这部票房超过300万的国产片子杀出进口大片的重围,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而这部作为“十七大”的献礼片中唯一部动画片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映电影,让很多的内蒙古人舒了一口气 ,又一内蒙古题材的电影得到肯定。然而,这部动漫是由区外投资的。
众所周知,内蒙古文化资源丰富,但如何转换为经济优势?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更是首当其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内蒙古动漫产业发展艰难,例如动漫电影《苏和的白马》就因缺乏资金而久孕不娩。
2006年3月,内蒙古动漫协会形象代言人齐·宝力高提出把马头琴的传说《苏和的白马》拍成动漫电影。齐·宝力高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候说:“1983年日本就把《苏和的白马》编入小学课本,在日本很多人都认识蒙古族的两位名人,一个是成吉思汗,另一个就是苏和。在蒙古国和国内很多地区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熟悉这个故事,有挺大的市场先机。并且随着马头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马头琴的传说将会被更多的人知道,把这个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的传说用新鲜的动漫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话,将会有很大的市场卖点。”
内蒙古动漫协会主席包白龙在2006年开始写剧本,年底开始形象设计,制作前期宣传片,原计划一年之内完成,但是却因为资金问题到现在仍在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