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有竞争力的卡通主人公形象设计
赵英著/文
我们先说说主人公的重要性。一部影片,看罢、一年之后、若干年之后,如果观众还能记住,一定是记住了其中的某个主人公。动画片也一样,到百度贴吧看看就知道了,几乎所有的命名都是按照动画片中卡通人物的名字来的。
我的孩子3周岁了,我带他路过一个报刊亭时,在花花绿绿的杂志中,他一眼就发现了《花园宝宝》,并喊着:爸爸,看!花园宝宝!然后拉着我的手朝报刊亭的方向迅速跑去。最后,我给他买了一本杂志,他爱不释手地一路拿着。在书店的少儿动漫专区、在公园门口的杂货点、在报刊亭杂志摊前,我经常会听到小朋友的惊呼:快看,喜羊羊!,快看,奥特曼!快看,花园宝宝!快看,虹猫蓝兔!在小朋友的眼中,卡通人物就是动画片的代言词。我想,这个观点大家都应该是认同的吧,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主人公卡通形象设计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吧。
第一、 主人公形象设计要可爱
可爱是医治一切不良感受的良药,也许这个形象不大气、不靓丽、不时尚、不主流等等,但他可爱,你就没招,小朋友会往死里喜欢。在我刚入行时读到一篇前辈的文章中说:动漫文化就是可爱文化,当时感触颇深,可爱是卡通最深层次的特征。就拿时下非常流行的“花园宝宝”来说,卡通人物就是几个布娃娃,不会眨眼睛,没有表情,不会做丰富的动作,但正是他这种可爱的造型和笨笨的肢体语言,博得了低龄小朋友的喜欢,很简单,这些低龄小朋友从花园宝宝身上找到了共鸣。
作为动画剧本创作者,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可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我们还要研究,什么是可爱?我认为,不同年龄段读者对可爱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中国小朋友的年龄分段要以2岁为标准,即使1~2岁,3~4岁,5~6岁,7~8岁,依此类推。你的剧本定位在哪个年龄层面,就要研究这个年龄层面读者对可爱的判断标准。
举个例子,我拿一本花园宝宝的杂志和一群小朋友一起玩,3~4岁的小朋友疯狂喜欢,抢着翻看,抢着玩里面的贴纸游戏,但5~6岁的就不然,他们有的竟然拿着一本哆拉A梦合订本看,我好奇地问这个5岁的小女孩:你能看懂吗?她点点头,再问:这些字你都认识吗?她摇摇头,然后她说:我给你讲讲这个故事吧,你看这个大雄,今天他去••••后来我弄明白了,她认识一部分字,然后顺着图阅读,她所讲的故事,几乎妈妈带她都读过了。
归纳一下,我认为3~4岁的小朋友更注重卡通人物的个性和肢体语言,他们可以把这些卡通人物当成玩伴;4~5岁的小朋友更注重卡通人物的造型和动作,他们处于成长期,没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只要有合适的故事和可爱的卡通人物就可以了;6~7岁的小朋友更注重卡通人物的来历和故事性,对人物造型的审美也开始成人化,这时候的可爱要进行成人化的设计。8~9岁的小朋友更注重实际,他们往往把卡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故事情节不成功,卡通形象也很难成功,所以卡通形象背后的的故事性要强。10岁以上的儿童价值观日益明显,可爱的元素更多。
第二,主人公形象设计要个性
卡通人物造型不外乎是动物拟人化和人物卡通化两种。动物拟人化,被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老鼠(米老鼠)、猫(猫和老鼠)、羊(喜羊羊)、狼(灰太狼)、狗(史努比)、猪(猪猪侠)、熊(泰迪熊)、狮子(狮子王);人物卡通化,常常是把人物形象进行放大、缩小、比例调整、造型调整后加工而成,比如海尔兄弟、哪吒、大耳朵图图、大嘴巴嘟嘟等。
上述列举了很多知名的动画片,但仍有上千部不知名的动画片,也开发了许多猫、狗,或者各式人物的动画造型,在成千上万个卡通形象当中,能被观众接受的一定是可爱的,但能被观众记住的一定是有个性的。个性这个词涵义丰富,有个性的人总是与众不同的,这不难理解。下面我们着重讨论一下卡通人物形象造型的个性都体现在那里?
个性来自故事。请记住,卡通人物的造型无论多美或者多丑,一定是与其所生长的背景有关,一个很丑的形象,如果在故事中扮演一个乐于助人的角色,他也是可爱的,有一部动画短片《小丑牛》就是典型的案例。同样,一个非常炫的美少女造型,她背后没有故事,仍然只是空洞的一副画而已。所以,在创造卡通形象之前,要把其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预期的性格充分提炼出来。
个性来自对比。看了上述论述,也许有的动画导演要说:我们进行人物设计决不是凭空想象,也是根据剧本中对人设的要求来设计的呀!那好,这样就对了,但这样并不代表你设计的形象就是成功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个性化的再审层次涵义:个性来自对比。基于剧本的一个卡通形象设计完成后,肯定是有个性的,但这种个性如何才能更充分地展现给读者呢?
在众多的卡通片中,我们提取几个分析一下:《猫和老鼠》、《米老鼠与唐老鸭》、《喜羊羊与灰太郎》、《虹猫蓝兔七侠传》。前两部来自海外,后两部来自本土原创。没有老鼠,猫的个性如何展示?没有灰太郎,喜羊羊有何出奇之处?没有虹猫,蓝兔如何独挡一面?可见,卡通人物形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卡通人物本身,还要考虑它出场的搭档,这个搭档一定是对等的,让他们相映成趣,让他们相互激发,让他们相互带动。
现在国内很多原创动画片,主人公就一个,其他的次要人物不是异类,就是差距非常大,主人公虽然集光辉于一身,但显得孤单,好比当今的独生子女一样,再也找不到几个孩子一起过日子的乐趣。这种人物设定的思路显然是有缺陷的。
第三,主人公形象形态上要协调
纵然动画是充满想象力的,但在某些基础性元素的设计上,还是要贴近生活,主人公形态设计就是这一个基础元素之一。有一部动画片,需要设计一些“精灵”,最后这些“精灵”,这难住了设计师们,好在“精灵”不是主角,最后,精灵的外星是一个五角形,五角形的中间画了一只眼睛。试想,如果把这个精灵当作主角,会有什么效果呢?
实践证明,观众接受一部动画片,首先是能产生共鸣。小朋友怎么会和一个长着一只眼睛,飘来飘去的五角形卡通人物产生共鸣呢?共鸣一定要有一些相同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比如天线宝宝热播之际,我过去一位同事的儿子在散步的时候,见到下水道就要往下跳,我的同事急忙拉住,问为什么要跳?他4岁的孩子说:天线宝宝经常这样跳!这就是共鸣。
为什么以猫、狗、老鼠为题材的动画片在八十年代能火起来?我们先不要回答,让我们看看当今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宠物都有什么?难道八十年代的动画设计师们已经预料到猫和狗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性的宠物?在这看似不谋而合的创意下,我们不难发现,卡通主人公的形态一定是读者所熟悉的,当然最好也是所喜欢的。
形态上的协调,还包括卡通形象本身的比例问题,有的卡通人物为了突出个性,上身长,腿太短;有的脑袋很大,身子很小;有的牙格外的长;有的少年老成,面色苍老;有的肚子格外大,脑袋格外小等等。这些可以通通称为卡通形象比例失调,卡通人物的个性远不是通过外形强化能实现的,其个性必然体现在故事情节中。反而,过分强化其外形,导致读者审美的厌倦,且不利于形象的传播。
第四,主人公形象设计的趣味性
我认为,设计卡通人物形象的时候,还要考虑它的造型与其情绪、动作的关联。比如一个以狐狸为原形的卡通主人公的尾巴,平时是不露出来的,一旦他愤怒了,或者紧张了,就会露出来。比如一个反面角色大魔头,平时是威严、智慧、平静的老者,一旦愤怒了,就会变成狰狞的一个魔头。主人公的头发、眉毛都可以设计的有趣,比如竖起来、飘起来,都会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象。
当然,这些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我们还可以将其安排得更有趣,比如主人公的头发平时是趴着的,一旦警觉或者面临战斗,就竖了起来;比如主人公的眉毛平时是正常的,一旦有了主意或者产生灵感,就开始飘了起来,这不仅是形态上的一种变化,而且还是一种信号,引领观众更深入地观赏。
复制本文地址给好友 -
动画创作家园QQ群①:2444514(满) QQ群②:15363563(满) QQ群③:48533909(满) QQ群④:44832229 (满) QQ群⑤:43100861 (满) QQ群⑥: 48773990 最佳分辨率 1024×768
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冀ICP备19004920号-4
如果您感觉动画创作家园不错,别忘了告诉您的朋友哦,朋友会感谢您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