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业界 >> 一只熊猫引发的快乐和焦虑 |
六月十九日,香港服饰连锁店bossini推出动画电影《功夫熊猫》服饰系列,一群穿着功夫服饰的小朋友与功夫熊猫“阿宝”登场造势。 中新社发 洪少葵 摄
很少在电影院听到那样热烈的笑声,《功夫熊猫》让座位上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这些年来,太多肤浅、乏味、既不商业也不艺术的片子,败坏了我们的胃口。熊猫阿宝仿佛横空出世,一顿拳脚功夫,扫尽影院里惯常的沉闷气氛,使观众领略到酣畅淋漓的快乐。但我们爆笑的时候却笑得不够彻底,总觉得有一种失落,不由自主地要发出追问。为什么中国电影人拍不出这样的动画片,为什么我们熟视无睹的素材经过好莱坞的组装,便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产品?我们很快乐,我们很焦虑。
除赵某胡搅蛮缠式的抵制《功夫熊猫》外,很多带有反思性的评论都透露出一股焦虑。为什么我们的影视工作者没有激发出如此创意,把咱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点石成金”?这部动画片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自身尴尬的文化处境。熊猫阿宝的卓越表现,只是一个引子,它牵引出我们跟西方的差距仍非一日之遥。这种担心落后的焦虑感从“天朝上国”的美梦破灭之后就开始了,中国人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奋起直追,不断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营养,日益壮大自身,但内心的焦虑仍然挥之不去。审视我们的传统,重建文化自信,克服落后掉队的焦虑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无可回避的任务。
十年前的动画片《花木兰》同样取材于中国,同样大获成功,十年后的《功夫熊猫》又故伎重演。难道十年内我们都没有进步?显然不是。我们不再唯西方文化为先进之尊,越来越明白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探索如何传播自身文化以对世界产生影响力。但跟人家的差距仍然明显,还缺少足够的文化自信,需要作持续的努力。好莱坞练就的“吸星大法”在于能把全球文化资源为它所用,再推销给世界各地。试想一下,将来我们有能力把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喜剧等西方传统资源加以包装,再输出到西方的时候,那时我们还会有今天的焦虑吗?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