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名家 >> 动画片葫芦娃创作者被遗忘20年后重获关注(图) |
“葫芦娃”的卡通形象也是他一手画出来的。当时,厂里公开征集造型,结果在一堆“神娃”和“洋娃娃”的形象中,胡进庆画的那个光膀子赤脚的“野孩子”入选。
“那个形象一定要有民族化的东西,又要‘野’一点,”胡进庆说,“我借鉴了观音菩萨旁边‘善财童子’的形象,最后画成那样一个赤着脚的比较粗犷的样子。”
这个“海选”的过程,在日后被胡进庆反复强调:“虽然最终选择的是我画的形象,但是这中间其他人也做了很多工作,这部片子是很多人帮忙共同完成的。”
的确,在大多数人看来,整部《葫芦兄弟》完全是一个集体作品。即使胡进庆身兼多职参与了《葫芦兄弟》的导演、编剧和形象设计工作,观众也很难发现这一点。在片头的字幕中,他用了三个不同的名字,胡进庆、进庆,还有他的笔名“墨犊”,“不然都是我一个人的名字,多难看。”
这部动画片正式播出后造成的轰动,在今天大概很难复制:几乎每一家地级市的电视台都购买了动画片的播放权,录像带、VCD的销售超过了100万张。甚至直到今天,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而对于胡进庆个人而言,他只知道这片子“是赚了点钱”,因为他很快又接到新的任务,拍摄续集《金刚葫芦娃》。而他自己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当人们为银幕上的葫芦娃欢呼时,没人关心这个娃娃是谁画出来的。
“当时,观众只关注片子是哪个制片厂拍的,却并不注意哪个具体的创作人。”一位美影厂的工作人员解释说,“那本来就不是一个推崇个人的时代。”
事实上,在从事动漫行业的40余年里,胡进庆“个人”的成就一直被隐藏在一个巨大的“集体”当中。他的作品所赢得的所有的奖项、赞扬,也都被冠以“集体”的名义。
但他并不反感这样的“集体”,他追求的只是艺术。上世纪60年代,当美影厂以参加国际比赛作为拍片目的,没有盈利压力的时候,他在《金色的海螺》中负责造型设计。在这部长度只有30分钟的动画短片里,他充分实现自己的艺术灵感:每一块岩石、珊瑚、树木,都是精细镂空雕刻,甚至主人公领口、袖口的蕾丝,以及像螺丝一样的细小发卷,也都是“一丝一丝刻出来的”。
即使是后来,在拍摄“葫芦兄弟”时,成本受到了限制,整整13集的动画片,全部的配乐竟然只用了一架电子琴,胡进庆依然坚持一笔一笔细致地勾勒出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连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也常常突然爬起来,重新坐回写字台旁写写画画,就是为了“把梦里的灵感记下来”。
不过,面对商业浪潮的冲击,从事动画工作近50年的胡进庆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并不能改变太多的东西:“我们舍不得投入太多钱,所以动画片都是小成本,每一格(1/24秒)成本是几块钱,而美国动画片的成本,一格可以做到几万美金,这怎么竞争得过他们呢?”
他看到现在的动画片,大多数总是“大打出手、缺乏内涵”,还有一些,比如《蓝猫》、《喜羊羊与灰太狼》,虽然对白、编排都不错,但“动作太简单”,虽然能赚些钱,但“艺术生命力不会太长”。
“一部好的动画片,应该有趣、惊险、幽默,但最重要的,一定要有内涵。”胡进庆说,在《葫芦兄弟》里,蛇精使出的各种招数,包括“软刀子”、“穿小鞋”、“打闷棍”,都是意有所指,而现在的动画片就很难做到这些。
然而他的这些话,现在很少有人听得到了。这位曾获过许多国际大奖的导演,如今已经退休。而最近几年,因为健康状况变差,他更是很少出门。
实在很难看出,这位动作缓慢的老人,当年曾经是美影厂著名的“舞蹈王子”。探戈、伦巴,他样样在行;他性格活跃,会拉小提琴,喜欢跟同事聊音乐,讲笑话;而在老伴拿出的照片里,他的面孔酷似香港演员林保怡,据说当年,“有好多姑娘都喜欢他”。
可现在,他只愿意待在家里,看看电视,上上网,逗逗自己年幼的外孙女。他与公众记忆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甚至在2008年《葫芦兄弟》被改编成电影上映的时候,这位曾经写下故事梗概,又画出人物形象的“葫芦娃爸爸”,竟没有被任何一个人记起。
最后,改变这一切的竟然是一条“假消息”。两周前,网络上突然有一篇帖子宣称,“葫芦娃的爸爸抑郁了”。于是,胡进庆突然从“集体”的背后,被硬生生地拖入了人们的视野。很多人恍然惊觉,原来我们的葫芦娃也是有“爸爸”的,“就像日本的蜡笔小新、机器猫一样”。
“这些带给我们美好回忆的人,不应该被忘记。”有网友留言。
只是这位“葫芦娃永远的爸爸”再也不能画出一个葫芦娃了,甚至他连一条流畅平稳的直线都画不出来。准确地说,即使只是想戴上眼镜,他也会颤抖着手在桌子上摸上好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