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名家 >> 动画大师宫崎骏:每天都感受到极限临近(图) |
作为一名泛神论者,宫崎骏相信万物有灵,一切生命形式都有自在的灵性,都应该尊重。在他的动画片里,人的世界往往与精灵世界交亘叠印,占有同一的时间和空间,但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太多连他自己也无法理解的东西。NHK的纪录片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记者随宫崎骏进了工作室,见他放下大衣,对着空荡荡的房间打了一声招呼:“早晨好。”记者好奇地问:“您在跟谁打招呼?”他一边拉窗帘一边说:“我不知道是谁,总是有什么东西吧。”
这是宫崎骏第一次描绘大海。以前,他似乎更迷恋天空和森林,到了晚年,却忽然画起大海,不知是否受到印度洋海啸的刺激,就像《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受了伊拉克战争的刺激。据说他的灵感来自靠近濑户内海的某个小镇,那里有一个建在悬崖边上的旅馆。2006年,《哈尔的移动城堡》上映后,他带着吉普力的员工一起去那里度假,不久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海啸。此后,他经常一个人在这里对着大海发呆。他说:“每个人都有深藏于意识之下的内在海洋,与波涛汹涌的外在海洋是相通的。”
大海几乎占据了片中所有的镜头,它不是背景,而是主角。所有海浪的画稿都是由宫崎骏亲手画的,他坚持不让别人插手。但是,对于大海,他似乎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只好代之以一个过于温情的结局:海啸不是大自然致命的报复,而是温和的警告,没有任何人受到伤害,反而是疗养院的老人重新获得了走路的能力。美丽的海神说:“待大海以尊敬,他会给予食物与奇迹。”
在以往的作品里,宫崎骏早已表明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立场——“理智上的悲观,意愿上的乐观。”他认为,我们生存的世界注定走向毁灭,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拯救。即使电影,电影也没有善的力量。事实上,他对影像虚幻的本质很警惕。即使他自己的动画片,他也觉得是增加了人间的不真实性,加深了儿童与自然之间的隔绝,不应多看。在接受《纽约客》记者玛格丽特·托博特采访时,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希望再活30年,亲眼看到东京陆沉,人口骤减,高楼大厦不复存在,绿色野草重新覆盖大地。
但是,每当他身边的朋友新添了儿孙,他总还是忍不住要为他们祈福。他们是他创作的全部动机和动力,从来没有一个导演如此严肃地对待一个孩子的灵魂。他希望展示给他们,世界的复杂与美丽,生活的欢乐与悲伤。在他的动画里,从来没有纯然对立的正邪与善恶。他不愿下判断,是因为他认为孩子应该形成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判断。“我相信孩子的灵魂里承载了上一代的历史记忆。当他们渐渐长大,记忆才逐渐失落。如果我能拍一部电影,触及到这些记忆的底线,那就死而无憾。”
外面的世界惊涛骇浪,将一切卷入海底,悬崖上的小屋里灯光明亮,一对小儿女香梦沉酣。这就是宫崎骏要对这个世界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