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公司 >> 动画造梦者 |
早在1999年《玩具总动员2》刚刚上映之时,制作方皮克斯的创始人之一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就在他的屋子里用胳膊环住友人李·昂科里奇(Lee Unkrich)的脑袋大声喊道:“第三弹?嘿,我们现在就开始做!”
《玩具总动员2》是当年毛收入最高的动画电影,全球票房冲到4.9亿美元,成为当时史上票房第二的动画电影,仅次于迪士尼的《狮子王》。
这部电影是罗尼·戴尔·卡门(Ronnie Del Carmen)跳槽的直接原因。他在1995年加入梦工厂,同年看到皮克斯出品的《玩具总动员》,他就愣在原地,“太神奇了!”在看完《玩具总动员2》之后,他开始准备简历。2000年,他进入皮克斯。
但遗憾的是,拉塞特和昂科里奇在花了20分钟讨论《玩具总动员3》之后,就转移了话题。谁也没有想到,因为皮克斯和迪士尼的矛盾,这一拖就是7年。
两家公司的合作始于1986年迪士尼的一份电脑动画制作系统订单。尽管拉赛特和团队另一位元老埃德温·卡特莫尔 (Edwin Catmull)都痴迷于用电脑制作动画,但当时的皮克斯还在按老板乔布斯(Steve Jobs)的指示,开发皮克斯影像电脑卖硬件,而迪士尼则是其最大的客户。
1991年,迪士尼开始和皮克斯合作第一部电影《玩具总动员》。那时候乔布斯已经为皮克斯投入数千万美元,但皮克斯仍严重亏损,甚至几度走到被卖掉的边缘。在强势的迪士尼面前,这个急需财务支持的小公司只能眼看着合作条款一边倒向对方。
从此以后,双方的矛盾就没有中断过。乔布斯一直希望能够为皮克斯争取更高的品牌曝光率,并且成为与迪士尼地位相等的合伙人。他甚至为此让皮克斯上市,以筹集更多的资金可以与迪士尼共同出资制作电影,而不只是向它拿钱干活的合约承包商。
就在《玩具总动员2》之后,皮克斯和迪士尼的矛盾激化,利润的分配和版权的归属成为争夺的焦点。
从1997年开始,皮克斯和迪士尼签下一份长达42页的新合约,合约一共包括5部电影,皮克斯是制作方,迪士尼负责市场和发行,双方平分制作费和票房,但是迪士尼还将得到发行收入,更重要的是,它拥有电影最终的版权。
这5部电影中并不包括《玩具总动员2》,对乔布斯来说,它是迪士尼当时的CEO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以“续集”之名强加给皮克斯的,艾斯纳还希望以同样的方式继续制作《玩具总动员3》—这等于把1997年5部电影的合约变相增加到7部,乔布斯不干了。
此时候皮克斯已经不像当初那样捉襟见肘,它想要回“自己”电影的版权,完全自主投资并得到100%的收入,而迪士尼只作为发行商得到10%至15%的发行费用。乔布斯和艾斯纳的分歧已经严重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他告诉迪士尼家族成员罗伊·迪士尼(Roy Disney):“只要艾斯纳还在,我就永远不会和迪士尼签约。”
这场斗争以艾斯纳的离开结束。乔布斯和艾斯纳的继任者—后者原先的副手鲍勃·艾格(Bob Iger)展开合作。然后在2006年,迪士尼以74亿美元的天价收购皮克斯,《玩具总动员3》的制作重回正轨,昂科里奇成为这部片子的导演。
然而,随着这漫长的7年过去,卡门当初出走的梦工厂已经成长为皮克斯颇具威胁的竞争者。
执掌梦工厂动画公司的杰弗瑞·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原本是迪士尼的电影部门主管,他成功扭转迪士尼动画部门的颓势,制作了多部高票房电影,>>比如《美女与野兽》和《狮子王》。甚至在迪士尼想尝试电脑动画时,也正是他代表迪士尼与皮克斯谈成了《玩具总动员》的合作。
但这样一位“迪士尼复兴功臣”却在1994年被艾斯纳一脚踢出了公司大门。卡森伯格一气之下与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大卫·葛芬(David Geffen)创立了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