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业界 >> 15部华语3D将登场 华语电影圈“变法”不容易 |
有3D就会卖座?《乐火男孩》、《苏乞儿》票房惨淡
继《阿凡达》之后在内地上映的3D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以下简称《爱丽丝》)上映前就被影院打着“接棒《阿凡达》”的口号。电影放映后,这一点,恰恰成了它最受观众诟病的原因。其实《爱丽丝》是通过3D的后期制作,把2D电影变成了3D版。有的观众对其视觉效果表示失望,认为“是3D就得像《阿凡达》那样。”但作为一部带有文艺片气息的电影,它自然不如超大制作的《阿凡达》对节奏计算得那么精密,加上“接棒阿凡达”的宣传策略调高了观众的期待值,所以观众感到失望也不足为奇。这个例子恰好说明:不是所有的3D电影,观众都会像对《阿凡达》那样趋之若鹜。
华语3D电影早在去年就有过这样的教训。去年8月,号称“第一部3D华语电影”的《乐火男孩》最终只在全国拿下不到250万元的票房成绩,占全片20分钟的3D片断被不少观众批评为“山寨”,此后上映的3D电影《齐天大圣前传》和《麋鹿王》票房成绩也很惨淡,这三部影片的总票房不足1000万元。袁和平执导的《苏乞儿》,打着“国内首部功夫3D电影”的旗号,用14分钟的3D片断制造噱头,同样口碑不佳,票房还不如同期上映的2D电影《锦衣卫》。
“如果在不成熟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风,对于观众而言就像才吃了个哈密瓜又吃西瓜,肯定感觉不到甜味了。”上海联和院线老总吴鹤沪以《苏乞儿》为例指出,当时《苏乞儿》的宣传用的就是3D这个点,但是票房还是不如《锦衣卫》,正因为它的3D特效并不好。新影联的老总高军也认为,目前中国的3D银幕数量虽然已经是全球第二了,但国产的3D电影跟不上,技术无法迅速达标,像之前的《乐火男孩》都是比较失败的尝试,这反而影响了观众对华语3D电影的接受度。
有钱就能把3D拍好?
《唐吉可德》的摄像机和技术员都是从德国租的
连串3D引进片的高票房,刺激的不只是导演,还有投资商们。和普通2D电影相比,3D电影要投入的成本和时间都要高得多。
刚刚拍完3D电影《唐吉可德》的导演阿甘介绍:他拍这部电影比预期多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钱也超出预算。该片的总投入7500万人民币,仅置景就花了2000万,比他拍同规模的2D电影多花了1/3的成本和时间。该片的投资人王海峰则表示,在前期,拍3D版比普通2D的制作成本高出50%,到了后期则会高出一倍有多。
但实际上最大的问题还不是钱。王海峰表示:“我们是去年年初开始筹备的,9月开始拍摄的,拍了一年,去年年底拍完,拍摄的时候就已经遇到很多困难了,我们是在用德国的技术团队来执行拍摄,但是每天最多也只能拍10个镜头,后期制作更加复杂,我们找了内地公司、香港公司、日本、韩国的公司做3D效果,但都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所以,他认为:“我们现在真正需要的就是多一些外国技术去教我们,带好我们的技术人员”。
不仅是技术团队,目前3D摄像设备也完全是引进品。“我们从德国租了机器和技术人员,每天3万美元,一共拍了75天。”阿甘介绍,3D摄影机虽然已诞生,但内地还没有能掌镜的技术人员。也就是说,就技术上的专业人才而言,华语电影目前还是“空仓”。
华语3D电影该走什么路?
《唐山大地震》《大闹天宫》3D版颇被看好
很多导演在讨论3D电影时,都把关注点放在和好莱坞技术的差距上。但有份为《阿凡达》制作3D效果的特技师查克·可明斯基在香港“3D电影技术研讨会”中做了个适时提醒:“其实3D电影也要注重故事,好的3D电影会让观众觉得舒服,也能让观众沉醉其中。拍不好的,观众势必会头痛。”
最熟悉观众口味的院线老总们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谈到最看好哪部国产3D电影时,中影南方院线副总邱晴、新影联老总高军都提到了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除了有冯小刚的招牌之外,还因为“故事和题材很有震撼力”。据悉此部片子是在后期制作时把2D的影像转化成3D的。虽然该片打出“第一部使用IM A X技术的国产影片”做招徕,但冯小刚一直强调,“不仰仗这个,我要做到的是——— 以情动人。”
邱晴指出:“不是所有的类型都适合做成3D,就像《暮光之城》说要拍3D版的时候,很多网友说爱情片也要拍3D有点奇怪。”导演阿甘也认为:“如果以技术论技术,我们的技术也没有达到好莱坞的标准,关键的还是那个故事,我从不觉得3D是一个卖点,它只是一个技术,让观众更享受,实际上电影内容才是卖点。”
上海吴鹤沪则比较看好《大闹天宫》这种传统动画片的3D版,“有经典的故事,再加上3D的特效,会有不错的效果。”他认为,观众未必要求所有的3D电影都达到《阿凡达》的效果,只要故事能打动人,同样也能获得好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