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业界 >> 多数被调查者:《功夫熊猫》击痛国产动画片软肋 |
功夫熊猫海报
《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的美国动画片6月20日在国内各大影院上映后,引起不小反响。第207期《华商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读者表示,应在欣赏的同时自我反思并从中学习,提升中国自身的“软实力”。
外国制造也能这么“中国”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有近七成的被调查者观看了《功夫熊猫》,大部分参与者认为,这部由梦工厂制作的动画片,在融入了美国式幽默的同时,将中国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功夫熊猫》第一时间在西安上映时,我就陪女儿去看了,感觉挺好的。”市民张女士说,以前也陪女儿看一些动画片,但看过就过去了。这次看过《功夫熊猫》后,其精湛的制作技术和完美的声像效果,就感觉是在欣赏一部大片。
刚刚参加工作的姚先生说,很多朋友看过《功夫熊猫》后都觉得不错,自己看过之后觉得该片的内容其实很俗套,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笑。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比起中国的动画,无论是它的创新思维还是制作精良的画面,以及对动画人物内心效果的揣摩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没有想到外国人拍的动画片中,能将中国元素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原来外国制造也能这么“中国”。
欣赏的同时应该反思
调查中,近九成人认为好莱坞拍出纯粹的中国题材动画片,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应该反思。
从事电脑制作的杜先生说,看完《功夫熊猫》后确实很佩服好莱坞精良的动画制作,但我们的国宝熊猫成为国外动画片的主角令人心里很不舒服。熊猫、功夫都是我国独有的文化,但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中,我们的文化已被别人拿去组合利用,遗憾的是我们自己却没有利用。
西安市民王先生认为,不能因为《功夫熊猫》成功地运用了中国元素,就一味抵制。文化本来就是开放的,外国人能够运用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拍出让中国观众叫好的动画片,中国人在欣赏的同时应该反思,从自身寻找问题,不能动不动就排外。中为外用没什么好奇怪的,反倒是国产动画片制作者应该认真反思,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是否也能拍出这样的经典之作。
向他人学习提升自身“软实力”
调查中,很多读者认为,中国动画片制作不够精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和有竞争力的意识形态。因此,应向他人学习提升自身的“软实力”。“这是一部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之后,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与再创造反映出来的关于中国印象的动画片。”西安市民叶女士认为,影片只不过将中国元素作为主要卖点,渲染成异国情调吸引世界观众。这种商业上的拿来主义是好莱坞最擅长的手段,中国观众非常乐意接受这只外形并不出众但非常人性化的功夫熊猫。熊猫出口转内销作为中为洋用的样板,它应该令中国电影创作人汗颜。
调查中,大多数读者认为,《功夫熊猫》中诸多的笑料通俗易懂却不流于低俗,是一部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喜剧动画片,这样的经典影片,不应抵触,反而应该在欣赏的同时从中学习。本报记者 张波
■专家看法
“地球村”时代文化借取很正常
针对读者对《功夫熊猫》的不同看法,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卫平认为,中国元素被好莱坞利用制作动画片,很正常。一般大知识、大文化都有着非常突出的共享性,彼此借取和交流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在现代这样一个“地球村”时代,相互之间的文化借取,更是一个东邻西舍的关系,这合乎文化的本性。
相反,美国人制造的《功夫熊猫》更应该引起反思的是中国的影视创作者。刘卫平说,现在的中国电影依然处在一个低谷,这固然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中国从事影视文化的群体对中国自身文化的质地、品相等缺少固本开新的意识。他认为,中国的影视创作者应该立足自己的职业本位,在继承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拓和发展。在艺术指数、文化指数和市场指数上多下工夫,从而达到提升自身“软实力”的目的。本报记者 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