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名家 >> 一个动漫人经历的动漫潮 |
颜开。中国周刊记者/高鹏 摄
18岁那年,颜开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杂志漫画作者。
这一年,他跟随父母从江西迁至深圳,给当时中国市面上唯一一本新漫画杂志《画书大王》投去作品,对方很快应允:希望他来北京,成为职业漫画家。这个学工艺美术的孩子立刻跟母亲请辞:“我退学,去北京,未来中国的漫画市场发展趋势一定很好。”
18岁的职业漫画家
那一年是1994年,深圳已经能接收到香港的电视台,美日动漫一片繁荣的景象让他无比憧憬。虽然学校仍然认为画漫画是不务正业。
《画书大王》为颜开和另外两个孩子陈翔、郑旭升租用了一间普通的民宅,三人平均年龄19岁的男孩,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职业漫画作者,他们足不出户:在屋里吃饭,画画,睡觉。日后,这三个人又被称为“中国新漫画三剑客”。
编辑部设在北京一所小学。颜开第一次见主编时,很惊讶。那是一位老人,叫王庸声,在海外游历多年,退休后带着一些老编辑办起了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新漫画杂志。颜开说:“在漫画圈浸染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是觉得王庸声对中国动漫的理解深刻,甚至超前。”
在《画书大王》时期,颜开创作出《雪椰》。杂志第一期刊登,编辑部收到三麻袋信,有读者告诉颜开:在中国能看到这么贴合我们生活的漫画太好了。颜开租住的小屋,每天都会有很多年龄相仿的漫画少年找上门来,和他们把酒言欢。
《画书大王》给颜开的稿费是一张画50元。颜开每个月能画40张稿子,收入2000多远,在当年的北京,这绝对够得上白领水平。
杂志创刊一年时,销量已达100万册,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很快,有关部门要求杂志停刊。颜开向记者揣测:“可能杂志起来得太快了,销量太高,再加上初期除了原创外确实有一些未经授权的海外作品,遭遇一些业内业外人士的微词。”
杂志停刊后,颜开觉得肯定要复刊,“因为一本搞得这么好的杂志绝对不会停”。在主编的蓝图里:杂志要购买日本的正版漫画版权,正在举办的全国性超短篇单幅漫画大赛能为中国发现更多的人才,要提供给年轻创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
这还是中国动漫行业初露峥嵘之际,这个行业充满希望,也存在变数。
不过,杂志复刊的日期一直无法确定,同屋的两个伙伴撤退了,颜开坚持着。他还在小屋子里画啊画啊。那年冬天,北京下了第一场雪,在母亲的催促下,他不得不回深圳过年。至今,也没有等到复刊的消息。
风光下的低潮
在深圳,颜开的身份是自由职业者。因为对其他行业提不起兴趣,也不想进入任何体制内的机构,颜开选择在家创作。
1995年,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的主编林阳特地从北京飞到深圳,跟颜开聊出书计划。1996年出版的《雪椰》是中国第一本单行本新漫画,也造就了中国漫画界无人能够逾越的发行纪录。
1996年,国家开始扶持动漫,出台了5155工程,创办了5家原创漫画杂志,5家国家级动漫园区。一时之间,国内涌现无数机会,中国画漫画的作者发展到200多人,被压抑了两年的创作力量爆发了。第二批知名的漫画作者比如姚非拉、聂峻、自由鸟、赵佳初露头角。
但初生的漫画市场依旧混乱,颜开感触最深的是新生漫画杂志很多,但短命。《雪椰》最早在《画书大王》刊载,后来转到《三优新漫画》,《三优新漫画》停刊后,又转到《科普画王》,《科普画王》又停刊,转到《科幻世界画刊》,最后转到《少年漫画》。颜开告诉《中国周刊》记者:“当年的很多动漫杂志和市场脱节。日本的漫画编辑经常向漫画作者反馈市场意见,帮忙调整创作方向。但我跟很多中国漫画杂志编辑的关系就是‘交稿、收稿’。很多杂志都是体制内身份,市场销量如何跟编辑没有关系。”
5155工程兴起的一批动漫杂志,当年的一批从业者在还没有理清漫画是什么时,就喊出五年赶超欧美的口号。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几年后,这些杂志大多停刊倒闭。
“我们不是在面向市场做杂志,而是做圈子文化,圈子认可了,就是好作品。最终那批杂志吸引的特别喜欢漫画的所谓核心受众。而真正要形成行业,首先应该吸引普通人。”颜开说自己花了很久才明白“杂志死亡”的真正原因,而杂志死亡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它让整整一批当时处在青春期的动漫消费者失望,带死了80后这个市场。”
“5155”杂志至今只存活一本《中国卡通》,之所以能存活,是因为它面向儿童,非少年。
1999年,国家第一轮发展动漫热潮减退,很多人离开动漫流往网络和游戏。那段时间,朋友跟颜开通电话的问候语是:“你还在做漫画吗?”
想不到的动漫营销
2001年,颜开决定暂别漫画。
恰好深圳一家叫环球数码的公司找到他。这是中国第一家意图直指三维动画领域的公司。
颜开初进这家公司,感觉像梦想中的迪斯尼。300多创作人员,美国导演、海外技术专家……他熟知的一个法国漫画大师MOEBIUS也在为这家公司做电影设计。在此前,中国最成功的动画电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的《宝莲灯》,2000万票房。颜开觉得,如同《雪椰》70万销量十年没有人打破一样,这纪录让人尴尬。
这家深圳公司筹划制作中国首部3D动画巨制《魔比斯环》,颜开担任故事版总监。这是400位中国第一代三维动画人的集体学习,在技术日益逼近国际的同时,大家隐约感到一点对于作品题材和发行迟滞上的不安。直到2004年,他离开这家公司,这部动画片还没上映。2006年上映时,票房惨淡。颜开评价“错过了一些好时机”。
2004年,颜开去了国内最大的二维动画公司三辰卡通。他进去的理由是“好奇,为什么动画片《蓝猫》竟然能被这家公司运作得风生水起”。挖来颜开的老总向他引荐了公司老板,一个房地产商。他对颜开说:我不是做动画片的,我是做广告的。在这家颜开“跟圈内朋友都不愿意提及的公司”里,颜开逐渐摸清了《蓝猫》成功的脉搏:低成本制作+地毯式营销。“《蓝猫》的成功和脑白金的成功是一个道理。另外,中国动漫市场受政策导向影响很大,这也是其他国家理想模式很难再复制的原因之一。”颜开说。
这一阶段,颜开觉得自己不能“局限在创作领域”。很多圈内朋友都意识到:中国动漫市场很浮躁,如果外界没能架构好产业链架构和市场平台,那就必须靠自己。
为什么不去动漫基地
2006年,颜开决定自己创办工作室。他拉来当年《画书大王》的陈翔、郑旭升,三剑客重组,一时成为行业内热议的新闻。这一阶段,中国很多知名动漫人陈维东、姚非拉都成立了工作室,日后都相继转型为公司。
三剑客工作室的创作范围从漫画原创,商业插画,卡通吉祥物设计到动画,到游戏的故事主板创作。
此时,国家掀起了第二轮扶持动漫产业的热潮。当年5155的一些杂志开始复刊,60多个动漫基地在全国兴起,颜开被政府部门要求参加各类会议。前不久,在某动漫基地启动仪式上,颜开作为动漫界代表参加。
但颜开只拿过政府的两笔扶持基金,一笔来源于新闻出版署的,一笔来源于文化部,最近他还申请了新闻出版署的“2009原动力动漫扶持”和文化部的“原创动漫扶持计划”。“钱很少,不过得到了认可和荣誉。”颜开说,“政府扶持对我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真正的动漫企业离开扶持,也要能在市场生存。”
颜开看到了更多的行业劣根性。“有些动画公司的寿命只有两年。每天考虑的不是如何盈利,而是如何借助外力。只有在市场上获得立足资格,才有资格获得外界的帮助。这是一个产业的基础和根本。”颜开说再这么搞下去,动漫行业最终还是无法在中国做起来的。
颜开接到过很多动漫基地抛来的橄榄枝,希望他能把公司搬过去,但颜开的工作室至今还设立在北京石景山一栋公寓。
颜开把动漫行业比成一座金字塔,塔尖是漫画原创者,中层是动漫生产企业,他们是行业生存的根本,这个群体扩大了,产业才可以做起;“但现在,投入在基地上的钱比投入到创作领域钱多。”
对于政府对动漫的扶持,颜开认为和动漫创作者的期待尚有所偏离。“政府的推动应该是奖励,而不是扶持。把奖金发给那些业界的标杆型企业,比如喜洋洋,让他们做大做强。当社会上出现十个漫画强企时,行业才能真正形成产业;还有,动漫业缺少‘手冢治虫’、‘宫崎骏’、‘迪斯尼’、‘埃尔热’等国外这些大师级的标杆人物。我们很需要‘张艺谋’、‘冯小刚’,所以国家还应该把钱投入重点作品和创作者,让这个行业对社会人才产生向心力。”
“现在,叫动漫产业,有些过早。中国动漫,形成产业,可能还需要十五年到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颜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