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画片的剧本创作
陈旺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动画片的主要观众是低龄群体, 动画片带给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快乐、幻想和期待, 而不是使命、责任、和教育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部动画片的成功与否, 主要还是要看其故事是否吸引观众,所讲叙的是不是观众所幻想和期待的事情。这些当然都是作为动画片剧本创作所需要完成的工作。
关键词: 动画片 剧本 创作 快乐 幻想
作为20 世纪70 年代出生的人可能都不会忘记“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圣斗士”“变形金刚”等曾给我们童年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画片, 之所以可以让我们印象深刻, 是因为其经典, 有着让那时的童年着迷的故事和形象, 并为我们的童年留住了无尽的美好回忆。回看现在的电视上所播放的动画片, 或许因为国家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政策原因, 每天全国各个电视台同时播放的国产动画片不下20 部, 其中虽然也不乏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作品, 但大部分是让人不敢恭维的。不知其中有多少能使正处童年的孩子们长大后还能记得。一部动画片的成功与否,主要还是要看其故事是否吸引观众, 所讲叙的是不是观众所幻想和期待的事情。所以要创作一部让童年留住更多快乐和幻想的经典动画片, 就必须从动画剧本的创作开始。
让我们把眼光回溯到上个世纪, 有一个对讲故事这一古老行当充满着无尽热爱和雄心的作者———卡尔维诺。他认为一个好故事所应有的品质应该是: 轻逸、迅速、确切、易见、繁复、连贯。卡尔维诺把‘轻逸’这一主题放在第一位, 并举《十日谈》中的例子来说明, 在故事中人们是如何一举脱离真实生活中沉重的一切, 进入一个充满神奇和新意的世界。看到这里, 不由想起了动画大师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中为我们描画的水中列车那一段, 仿佛正是卡尔维诺如此倾心的‘轻逸’的最好注脚。———“千寻”为了解救心爱的白龙, 同时背负着拯救爸妈的重担, 带着小猪和无面人登上列车, 去见惩罚了白龙的可怕魔女。她的心中有着如此多的担心和忧伤, 本应让人感到无比沉重。但是我们的大师只是把他的笔触点向那穿过水面航向远方的列车, 好像带着小女孩和我们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梦, 驶向超越这一切烦恼的未知之乡, 驶向每一个小孩子所心仪的幻想世界, 驶向我们这些成年人已经远远遗落在成长路途后面的童年时光。
动画的世界正是这样, 以轻逸化解现实世界的沉重, 以想象化解日常生活的无趣, 将童年的快乐长久的留驻在我们心间。说动画片的主要观众是孩子, 没错,因为当一个成年人观看自己喜爱的动画片时, 在他内心已不再是一个成人的角色了。宫崎骏就说过他的动画片是为正经历童年和曾经拥有童年的人而创作的。人们期待动画片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轻松、快乐和幻想, 而不是现实世界加于我们的使命、责任、烦难, 或者一本正经的教导。
一、动画片剧本的重要性
剧本是动画片的灵魂, 剧本在动画片创作过程中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一部动画片来说, 这一切的起点在哪里? 所有我们看到的那些梦幻般的场景, 匪夷所思的视觉奇观, 打动我们心灵的感人情节———它们的源头在哪里? 无疑的, 一个好的剧本正是这一切的开端。
一部动画片的成功, 就其创作角度而言, 首先依赖于精彩的故事。角色设定、画面效果、拍摄手法、导演在讲述故事时对节奏的控制和把握, 都是重要的, 一部成功的动画片取决于各方因素的协调和将故事的精彩呈现。一个好的剧本是这一切的基础, 把所有这一切用一根内在线索结合在一起, 让它们各自展开、表情达意的。没有好故事, 再高明的制作也不能创造经典。而一个好的剧本则给了接下来的创作以无限的空间。让我们举一个比较明显的正面例子———《狮子王》。当我们观看片中如此恢弘的非洲草原和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角色, 聆听那震撼人心的土风音乐, 为之惊叹和折服的时候, 让我们想一想, 它的灵魂却在几百年前那个欧洲剧作家那里。也许有人会说这只不过是借尸还魂, 但是绝不会有人说这部动画片的灵魂只在于它的画面效果和制作技术。
反面例子则数不胜数, 最显著的是那些狗尾续貂的续集。同样精美的画面效果,《怪物史莱克3 》比起第一部来, 简直味同嚼蜡。诚如好莱坞的电影人所言, 好莱坞制作烂片和制作好电影的手法和流程是没有区别的, 关键的除了导演的功力, 首要的就是一个好剧本。当我们流连于那些充满童心的世界, 陶醉在见所未见的奇异之乡, 我们内心的期待仍然和千百年前的古人没有区别———我们想听一个好故事。
二、动画片剧本的创作特点
1.天马行空的想象
今天, 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 我们适逢一个技术解放艺术的时代。对于动画片, 套用一句大俗话来说———只有想不到的, 没有做不到的。看看几年前日本所制作的《最终幻想: 灵魂深处》, 没有人不会惊叹今天的CG 技术所能达到的高度。技术解放艺术, 剧本创作就在这个解放过程的起点。没有故事的需要, 也不会有技术的发展。而好的剧本、好的创意正给了技术以无限探索的动力。创作动画剧本时, 完全可以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 营造一个特有的梦幻般的世界。所以进行动画片剧本创作不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想象力还要具有创新性。
也使得动画剧本的创造比以往更需要发挥想象力, 技术给了它表达空间, 也给了它更高的要求。今天的观众见过的神奇场面太多,如果剧作者的想象力不能超越观众, 技术就将无所表达。
让我们想想今天仍然有着许多观众的黏土动画、剪纸动画, 我们就能更深地体会这一点。往往在技术力竭神疲之处, 想象力却出人意表的找到生机, 尼克?帕克的《小鸡快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试想在今天这样一个视觉特效唱主角的时代, 日本的《蜡笔小新》,美国的《南方公园》, 都是画面简单粗糙、故事引人入胜的典范。在当前崇尚技术, 视觉效果泛滥的时代, 让我们的动画剧本创作发挥想象力去追溯快乐的根源, 为童年创造更多的快乐与梦想。
2.最单纯的快乐与梦想
动画片的调子应该更明亮、更单纯, 故事更注重轻逸、简洁、可感这些品质, 而不是沉重、繁复和多思。动画片的故事是给小孩子去把玩的, 而不是去教训、指导他们的, 无须有太多价值取向的说教。这一点对于刚从体制束缚下稍稍松绑的中国动画来说, 尤为重要。我们在短文开头谈到, 动画片是我们这个烦杂世界中的一片乐土。我们应该把道义的讲求留给道德文章, 把对社会责任的探讨留给社会舆论, 而在我们这一处小小的忘忧谷, 请让我们尽情的游戏,尽情的欢乐。
回想八、九十年代, 国内的孩子刚接触到日本的《铁臂阿童木》、《花仙子》、《圣斗士》这些卡通片, 惊喜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当时我们的本土动画也有一些优秀之作,《舒克和贝塔》、《魔方大厦《葫芦娃》, 在当时真是一股清新的风, 吹过久受拘束的中国孩子的心。这些当年的经典在70 年代出身的人心中依旧清晰且在今天仍然能找到新一代观众, 就因为它们那单纯而有趣的故事。孩子喜欢梦幻, 他们的梦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没有人喜欢自己的梦中出现一个不尴不尬的说教者。这样的话语是没有力量的, 而且是适得其反的。只有轻松有趣的作品才具备经久不败的魅力。
三、动画片剧本的创作方式
对一个动画剧作者来说,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童心, 以及对动画深深的热爱。
每当我观看《天空之城》这样的动画片的时候, 我都深深的被震撼, 深深感到我们能有这样一些时刻活在如此奇妙而动人的世界里, 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我所感到的, 是作者自己对这个故事深深的爱好, 正是他如此用心, 才打动了我们。可以感觉到创作者并不是在为读者编排、捏造一个故事, 而是自己在这个故事中游戏、玩乐, 他玩得如此有趣、如此高兴, 所以他想到和我们分享。而这, 正是动画片最主要的剧本的创作思维方式。
这里没有规则, 规则在这里是用来打破的。回到短文开头提到的《千与千寻》, 谁会预先想到水中列车那一段?谁会觉得无面人这个角色剧情发展所必需的? 它们在剧情发展的逻辑上都不是必须的, 但是它们的出现让这个世界更生动, 更耐人寻味。相反, 当我们看某些好莱坞影片的时候, 创作者似乎觉得观众来影院就是来寻找一些特定刺激的, 所以你能预料哪里会有打斗, 哪里会有追车, 哪里会有恐吓, 这一切都合乎剧情逻辑, 但是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如此乏味, 如此疲惫。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怪物史莱克》中对诸多经典童话的效仿。我们没有看到那种敬重无比、奉为圭臬的态度, 相反, 影片以玩闹和游戏的度把那些经典都调侃了一番。当我们看到从小熟悉的白雪公主、魔镜、小矮人、罗宾汉们以如此招打的姿态登场时, 我们都不由得被逗乐了。
这种游戏的态度正是对前辈经典最好的致敬。因为它让我们得到了真实的快乐和欢笑。
四、让快乐成为创作的源泉
快乐, 是我们创作动画片的目的和动力。当我们创作一个故事的时候, 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净无忧的年代。对一切都有着新鲜的观感, 看什么都和现在不一样, 那是一个尚有神奇和遥远的梦想的时代。这样一种清澈的眼光, 也让我们从日常的种种思虑中解脱出来, 获得一个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写到这里, 想以日本动画大师大友克洋的一部动画片作为结束。他在里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形象, 几乎可以作为动画片本身的象征, 象征着这个沉重世界里的一个美丽身影。那就是他向他的前辈大师手冢治虫致敬的作品《大都会》中, 所描绘那个美丽纯真的金黄色头发的机器人。看过这部动画片的人都不会忘记, 在那样一个混乱、忧伤的大都会, 这个美丽纯真的形象是多么的明亮动人, 使人见而忘忧。
注重游戏而不是编造, 注重感受而不是思考, 注重想象而不是解析, 注重有趣而不是严肃。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 而不是以成人的角度去思考。以快乐作为创意的源泉, 写出更多美好而有趣的故事。这正是动画片剧本创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葛竞.影视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2]于艾平.剧本创作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孙立军.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