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业界 >> 从一片空白到一哄而上 华语电影争赶3D时髦 |
离自称“亚洲国家首部全片3D电影”的《唐吉可德》10月上映还有小半年时间,耗资100万元、面积535平方米、重达1吨的“立体地画海报”,就已高调开始其全国巡展。导演阿甘说,该片总投入7500万元人民币,仅置景就花了2000万元,比他拍同规模的2D电影多花了1/3的成本和时间。“我们从德国租了机器和技术人员,每天3万美元,一共拍了75天。”阿甘介绍,3D摄影机虽然已诞生,但内地还没有能掌镜的技术人员。也就是说,就技术人才而言,华语电影目前还是“空仓”。
3D大热:华语片一拥而上
一部《阿凡达》不仅拿走了中国电影贺岁档市场12.5亿元的票房,同时也彻底炒热了3D概念,众多电影公司争相加入3D电影的战团。据不完全统计,未来3年内,好莱坞将有超过50部3D商业电影上映,届时全球的3D银幕总数可能不止翻一番。
而今年确定上映或筹拍的华语3D电影已有十余部:除了《唐吉可德》,徐克导演的《超蛙战士》今年“六一”率先亮相;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宣称是“本土第一部IMAX影片”;3.5亿元的动画电影《熊猫总动员》作为“华语3D风暴”中最贵的一部,将于明年寒假“试水”;此外,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3》将推出3D版;唐季礼、王晶、吴宇森也都准备打“3D牌”。
面对这个新型的电影市场,内地影城也忙着跑马圈地。2008年9月,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好莱坞3D电影《地心历险记》上映时,国内还只有82块3D银幕;《阿凡达》上映仅一个多月时间内,中国的3D银幕突增了300多块。目前,我国拥有3D银幕千余块,约占全球的1/7,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节约成本:伪3D成笑料
然而,在这场“华语3D风暴”中,又有几部影片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货真价实”?
去年8月,号称“第一部3D华语电影”的《乐火男孩》只拿下不到250万元的票房,占全片20分钟的3D片断被评为“山寨”,此后的《齐天大圣前传》和《麋鹿王》的票房也以惨淡告终。今年年初,打着“国内首部功夫3D电影”旗号的《苏乞儿》,片中仅有18分钟的3D制作,让观众一会儿戴眼镜一会儿摘眼镜的做法,被认为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
为了博取高票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连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也开始往自己的电影上狂贴3D标签。如不久前国内上映的《诸神之战》和《爱丽丝梦游仙境》。“伪3D”由普通摄像机拍摄平面图像,然后再在电脑上通过软件制出几个图层并稍微错开,使得整个影像缺少纵深感,难怪有观众戏谑“伪3D”电影“只有字幕是立体的”。
业内人士:玩数量只会昙花一现
从一片空白突然变成了一哄而上,3D电影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必然要赶的时髦。对此,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产的3D电影技术无法迅速达标,导致视觉效果不能让人满意,而且增加了观影成本,观众不买账在情理之中,“中国电影人不能太急功近利,靠‘前仆后继’玩数量,只会是昙花一现。”而面对突飞猛进的3D银幕建设,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坦言,如果国产3D电影光有信心没有质量,即使拥有再多的影院、再多的3D银幕,也只能成为别人在中国的赚钱工具,“快速发展起来的3D银幕,不能都为别人做了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