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创作家园  动画人最专业的动画理论网站。
高级搜索
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业界 >> Disney公司与先锋艺术

Disney公司与先锋艺术

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出处: 作者: 日期:2006-2-17 10:43:54 3D MAX 动画制作教程 | 推荐下载:原动画基础教程 | 动画片《大闹天宫》文学剧本 | Photoshop入门与进阶实例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 Disney公司似乎向来就与〝先锋艺术〞四个字无缘。原因很简单——Disney公司的作品太过商业!满身铜臭的商人怎能与愤世嫉俗的艺术家相提并论!于是乎,Disney动画片便理所当然地被〝艺术〞二字所鄙视,而Disney公司也就〝合情合理〞地与〝先锋艺术〞失之交臂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百年来享誉世界的Disney公司难道只是一部冷冰冰的、毫无个性可言的、日夜停流水线生产快餐文化的机器吗?如果答案正确的话,那么我们这些从小看着Disney动画片长大的人,岂不成了典型的〝垃圾文化消费者〞?悲哀啊!一不小心就成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牺牲品〞。

 其实,抛开知识分子〝清高、穷酸〞的通病不谈,Disney公司在〝先锋艺术〞领域还是颇有建树的。

 早在1929年,和Walt Disney一起创建Disney公司的首席动画师Ub Iwerks导演了一部名为《骷髅之舞》(Skeleton Dance)的黑白短片。影片描述了夜幕降临后,一群骷髅从墓地爬了出来唱歌跳舞的故事。影片无论从传统道德观念上讲,还是从造型设计上谈,在当时都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就算拿到今天,一般观众也很难接受动画片里出现一群骷髅拿着自己的腿骨、头骨当鼓锤演奏打击乐的画面。

  1940年迪斯尼推出了第3部动画长片《幻想曲》(Fantasia)。这部以动画形式诠释古典音乐的超级〝MTV〞一经推出就招来无数赞誉与谩骂。这似乎是所有先锋艺术家都会碰到的遭遇——喜欢的人爱不释手,不喜欢的人深恶痛绝。观众的极端反应恰恰说明了影片的极端风格。Walt Disney抛弃了影片的叙事性而首次尝试无情节的动画片创作。他试图为观众展现〝听得见的动画片〞和〝看得到的古典音乐〞。影片获得194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乐表现〞及〝杰出贡献〞两项特别奖。从而成为世界动画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

  Walt Disney与著名指挥家史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合作,以八段古典音乐为影片背景,利用动画片来阐述导演对这些音乐的理解。同时为观众解释了三种音乐类型:即绘画性音乐、叙述性音乐、抽象音乐。

 全片音乐由费城管交响乐团(Philadelphia Orchestra)演奏,曲目包括:

 约翰-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The Nutcracker Suite

 保罗-杜卡斯:魔法师的学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Pastoral Symphony

 阿米尔卡尔-切:祭神舞(Dance of the Hours

 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Night on Bald Mountain

 舒伯特:圣母颂(Ave Maria

 影片图解的第一首乐曲是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曲。这是一种〝纯音乐〞(即抽象音乐),既不描绘美丽的图画,也不讲述动人的故事,只是各种音乐技巧与形式的展现。托卡塔与赋格曲无拘无束的自由形式伴随着各种抽象的画面把观众带进一个神奇迷幻的世界。小提琴弓子的动画形象如同矫捷的银燕飞快地掠过银幕;赋格曲特有的音乐问答形式伴随着导演对这种形式所理解的特定色彩在画面上浸润蔓延、飞舞跳动;低音乐器修长的投影渐渐变形为一组组五彩缤纷的几何图形,开合变换,穿梭于五颜六色的背景之上,象征着不同乐器的音乐主题……

 这些抽象的影像符号不禁使人想起二、三十年风靡全球的德国代实验电影。那些〝音乐视觉化,视觉音乐化〞的艺术主张在《幻想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德国先锋动画导演Hans Richter曾经试图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达赋格曲的节奏感。19181919年,他完成了名为 《序幕》的实验动画短片。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Hans Richter1920年至1925年间制作了三部短片:《节奏21号》、《节奏23号》、《节奏25号》。导演通过时隐时现、飞来飞去的方块与三角,试图营造出纯视觉的音乐节奏感。但是由于影片实验色彩太过浓厚,而制作也过于粗糙,因此很难博得观众的好感。其实这个想法与Disney的《幻想曲》如出一辙。

 而另一位德国先锋动画大师Oskar Fischinger早在迪斯尼的《幻想曲》诞生之前就与该片指挥Leopold Stokoski接洽过,希望通过二人合作完成一部关于巴赫音乐的动画片。但是最终这份合同转到了迪斯尼手里,于是伟大的《幻想曲》诞生了。而Oskar Fischinger则从迪斯尼那里得到了一大笔创意费而成为了〝幕后英雄〞。

 由此可见,Walt Disney是一个非常善于整合资源,博采众长的艺术家。

 其实这些表现主义味道十足的德国实验动画片在其发祥地并不受欢迎。因为这些先锋艺术家们的创作原则太过前卫〝彻底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并在经济上冒巨大的风险〞!这样的艺术主张毕竟有些曲高和寡,难免使人敬而远之。客观地说,这些先锋艺术家们的成功也只是针对某一知识分子小圈子而言,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理解导演在搞些什么,例如:

 观众对Walhter Ruttmann(注1)的实验动画片《影子戏作品第三号》的评价是这样的:〝Walhter先生的影片开演没多久就结束了,于是我也很快就忘记了自己究竟看见了什么。〞而Walhter Ruttmann本人对此却毫不介意,因为他根本就没打算给人看这些作品,也根本没希望观众可以理解他的作品。

 因此普通观众很少知道德国先锋动画的来龙去脉(因为这些〝清高〞的艺术家们根本不希望观众知道他们)。但是为什么同样的创意与形式放到《幻想曲》里,效果就截然不同呢?Walt Disney施展了什么魔法使观众如此狂热地喜欢上它呢?

 方法很简单,在艺术与商业,先锋与中庸之间〝和稀泥〞。

 我想无论在哪个时代,〝纯艺术家〞和〝纯商人〞都不难找到。要不刮个秃子、要不留个辩子,逮谁看不惯谁,见谁都跟见了仇人似的就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还是先锋的那种);穿套西服、搞个人造革公文包(一定不能拿手提着,而要搁胳肢窝下面夹着)、逮谁看着都跟自己亲人似的就可以成为一个〝纯商人〞。但是要作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成功商人就难上加难了。这就如同现如今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之间的关系:拍纯粹的艺术电影简单——只要就导演一个人喜欢,别人都不喜欢就可以了;拍商业电影也简单——只要所有人都喜欢,就导演一个人不喜欢就可以了。但是想拍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在今天来说简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我想,即使拍出来也会有一堆〝电影理论工作者〞追着骂你商业,媚俗。这种待遇当年的Walt Disney也享受过——很多评论家认为《幻想曲》是对经典音乐的简单图解与幼稚诠释。仅仅是一部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幼儿园科普读物而已。更有甚至者抨击该片简直就是对古典音乐的大不敬!

 其实Walt Disney只不过是去掉了德国先锋动画中那些过分强调个性的自我陶醉与孤芳自赏,而保留了其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成熟的视觉造型,再发挥自己制作精良的传统与优势,为影片增添可爱、温馨、浪漫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于是一部既艺术又卖钱的作品就诞生了!

 下面以《幻想曲》的〝幕间休息〞段落来说明导演是如何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找平衡的:

 导演使用胶片上的〝声轨〞作为动画片主角,为观众介绍了各种乐器的音色。这条细细的曲线害羞地挪到画面中央,小心翼翼地根据导演的指挥改变自己的运动方法和形状以模仿各种乐器的音色。

 跳动的曲线、随着情绪不断改变颜色的闪烁背景、极其对位的声画关系显然是受德国先锋动画的启发;而〝声轨〞鲜明而可爱的个性、导演富有磁性的旁白、世界最早立体声录音系统的使用(这种高科技在当时甚至引起了美国军方的高度关切)和使用〝声轨〞作为〝幕间休息暖场嘉宾〞的想法则无疑是Disney公司的〝招牌菜〞。德国先锋动画理念与Disney公司多年商业运作经验的完美组合使《幻想曲》获得巨大成功。乃至于当年Walt Disney甚至希望每隔几年就制作一些全新的段落补充进影片中用以翻新,但是由于费用高昂而市场风险极大这个计划一直处于搁浅状态。公元2000年,他的遗愿终于得以实现,Disney公司在原来《幻想曲》的基础上推出《幻想曲2000》(Fantasia 2000)轰动一时!

  1951Disney公司推出动画长片《爱丽斯漫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这部根据经典神话故事改编的影片丝毫没因为〝忠实名著〞而固步自封、落入俗套。影片的想象力丰富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

 影片在造型方面延续了《幻想曲》中〝胡桃夹子组曲〞的奇思妙想,而又有所突破与完善。Walt Disney充分利用了〝仙境〞这个特定环境,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一网打尽,尽情倾斜到影片当中。各种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日常用品在Walt Disney笔下都以近乎疯狂的形象运动起来:

 鸟长着一张镜子脸,它的所有表情就是观看它的人的反应;

 鸭子长着汽车喇叭嘴,一群鸭子叫起来宛如出了交通事故一般热闹;

 两只青蛙一只的肚子是面鼓,一只的头是一个,二人跳跃起来便〝鼓乐齐鸣〞;

 一只长着扫帚脑袋和尾巴的狗边走边低头闻,于是一路走来路面被打扫的干干净净;

 一只大鸟的肚子竟然是一个巨大的鸟笼,里面住着两只小鸟。大鸟一不小心把两只小鸟掉了出去。它便慌忙地把它们俩再次吞下去,于是两只小鸟便又回到了鸟笼里;

 雨伞作翅膀的秃鹰,自己拿自己头挖地的铲子头鸵鸟,铺天盖地的袜子化作了花草,一条狗形毛毛虫冲着一条猫形毛毛虫〝汪汪〞大叫……

 这是一种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疯狂与夸张!从《爱丽斯漫游仙境》中我仿佛看见很多大师的影子——达利、卢梭、高更甚至马格利特。Walt Disney毫不犹豫地从这些大师身上〝压榨〞着智慧,〝剽窃〞着精华。转瞬间,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成了Walt Disney动画片中一个个绚烂夺目的场景;而大师本人则一不小心成了Walt Disney的〝原画师〞。正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些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的艺术风格用于表现爱利斯眼中的虚幻仙境再合适不过。例如这幅表现爱利斯堕入仙境的图中那些扭曲变形的钟表、鸟笼、画框就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达利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1931)。

 也许有人会说Walt Disney是一个恬不知耻的势利小人,明目张胆地剽窃他人作品卖钱。但是我丝毫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为什么我们总要对有钱人这么苛刻呢?晚年的达利已经很少动笔画画,而是直接在白纸上签名,拿出去就卖天价。我们对于这样的举动不但唾骂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极有个性的〝行为艺术〞。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对Walt Disney宽容一点,毕竟人家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与创造才赚到钱的。难道我们不应该尊重〝劳动阶级〞吗?难道借鉴大师作品犯法吗?难道只有赔钱的动画片才是艺术品吗?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另外一位世界级的动画大师Jan Švankmajer。这个捷克人1987年也曾拍摄过一部动画长片《爱丽斯漫游仙境》并获得了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但是那部真人与木偶动画相结合的影片实在是恶心之极:

 那只始终被爱丽斯追赶的兔子的肚子里填满了木屑,它经常会把自己的肚子搞破,然后再拿着一把汤勺一口一口把从自己肚子里流出来的木屑吃回去。等吃饱后再用针线把自己的肚子缝上!而爱丽斯眼中的仙境里则充满了畸形动物的骷髅、浸泡在福尔马林瓶子里的婴儿尸体、黄色呕吐物、脏袜子……

 我丝毫不怀疑艺术创作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动画片并不是儿童的专利产品。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动画艺术自然可以反映不同创作者的个人见解。但是为什么西方世界对发展中国家那些表现正常欲望例如〝真善美〞的动画作品的兴趣远远小于对表现恐怖、阴森、变态、色情、暴力的作品呢?这难道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吗?艺术家只是人群中很特殊的一个〝种族〞,而欣赏艺术作品的人却成千上万。那么如果某一个艺术家热衷于表现某一怪异题材,那只是他个人的好恶问题,无关轻重。但是如果有无数人欣赏他的这一变态作品,那就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了,而说明许多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变态的基因。上升到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看:Jan的动画片在西方世界大受欢迎难道说明了发达国家的人们都已彻底丧失了〝真善美〞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

 这部所谓的动画片(其动画成分不到全片的10%)之所以获奖,只是因为Jan Švankmajer是一位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超现实主义〞导演。那些发达国家的评委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导演也懂得超现实主义,也知道达利很是惊讶,于是乎他就成了大师。

 相比之下,Walt Disney的《爱丽斯漫游仙境》就显得纯洁得多;而从〝艺术创作应该发自内心〞的角度来谈,Walt Disney才是先锋,最真诚的艺术家。

 受《爱丽斯漫游仙境》的影响,1991Disney公司推出的《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Beast) 在角色造型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蜡烛、钟表、餐具、家具等日常用品摇身一变都成了个性十足,造型可爱的动画人物。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形象丝毫没有破坏日常用品的实用功能。也就是说,按照这些造型去生产家具、餐具一定可以成为最时髦的热销产品。一时间Disney公司又成了产品设计领域争相相仿的先锋人物。

 晚年的Walt Disney逐渐淡出动画制作领域而专心于两件事:一是资助艺术教育(他出资兴办了加洲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二是潜心于城市设计——EPCOT

 这个名为EPCOT的未来社区设计理念几乎涵盖了现代城市设计观念的全部精髓。当40年后 Disney公司的技术人员用3D技术复员Walt Disney当年的想法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城市蓝图竟然与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一模一样。

 这份未来城市设计蓝图的灵感来源于Walt Disney想为自己制造的火车修建一个巨型游戏场的初衷。Walt Disney从小就喜欢各种火车模型,有钱后就按照真火车的比例造了一列不小的玩具火车,并为之在自家花园里大兴土木,修建了一条铁轨。只要一有时间,年过半百的他就坐在玩具火车上尽情驰骋。但是这还不过瘾,他就开始设计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未来世界,一个可以叫他无忧无虑驾驶火车的城市。但是毕竟想法太过宏大,在他有生之年没有得以实施。

 为了不带着遗憾死去,Walt Disney把自己的理想尽可能缩小、简化,于是〝Disney乐园〞(Disneyland)诞生了!据说第一座〝Disney乐园〞建成之后,Walt Disney每天清晨都会在乐园开门之前驾驶着自己的玩具火车巡视一圈。由此看来,Walt Disney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动画艺术家,还是一名天才建筑设计师。而他在城市设计方面所表现出的天赋又来源于那颗永不泯灭的童心。与那些成熟得不能再成熟,愤怒得不能再愤怒,另类得不能再另类的先锋艺术家们相比,Walt Disney的灵感源泉是那么清新爽洁、与众不同。因此仅从这个角度讲,他才是这世界上最特立独特行的先锋艺术家。

  Walt Disney死后,Disney公司曾经一度陷入固步自封的困境。可爱得发腻的造型、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和〝每片一歌〞的保守作法使其影片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再加之经营领域不断扩张,大有垄断整个传媒界的架势。于是更加使人觉得Disney彻底与先锋二字背道而驰了。

《爱丽斯漫游仙境》诞生42年后Disney公司终于出品了一部惊世骇俗的动画片——《圣诞夜惊魂》(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之所以说它〝惊世骇俗〞是因为该片截然不同于Disney公司已往的所有作品!我相信,任何第一次观看影片的人打死都不会相信这是出自拍摄过《白雪公主》的Disney公司!

 影片讲述万圣节村的领袖〝骷髅杰克〞厌倦了每年万圣节制造恐怖的乏味生活,无意间他发现圣诞节村在圣诞老人的管理下生机昂然。于是他突发奇想,决定按照自己的审美与经验到圣诞村创造一个别出心裁的圣诞节!接下来的故事就可想而知了:〝骷髅杰克〞一边派人绑架了圣诞老人以便自己冒名顶替,一边开始按照万圣节的标准筹备这个〝别出心裁〞的圣诞节!而接下来的影像则更加离经叛道:

 一具细长惨白的人骨——〝骷髅杰克〞坐在由四匹骷髅驯鹿拉着的棺材形马车上带着他的宠物——一条死狗(说好听点就是一条狗的灵魂)划过夜空;而他的女朋友,那个满脸刀疤的布偶女孩会从高处跳下来,把自己摔得粉身碎骨后再收集起满地的残肢一针一线地修补自己;〝骷髅杰克〞送给孩子们的圣诞节礼物竟然是毒蛇、蜘蛛、满身淌血枪眼儿的玩具鸭子和血淋淋的人头……

 绿色的毒液、红色的脑浆、扭曲变形的背景、阴暗恐怖的色调、透视关系完全错位的构图使我们不禁想起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与歌特式建筑。我始终不明白导演是如何说服Disney公司投资影片的?因为这些画面与情节实在不适合小朋友观看。我的一个学生回忆她上小学第一次看这个片子时的感受——〝吓得一个礼拜没睡着觉。但就是觉得特好看,特刺激。一闭上眼满脑子都是那些画面。〞

 该片编剧、监制是美国电影界的怪才Tim Burton。他导演的真人电影《剪刀手爱德华》、《蝙蝠侠》、《断头谷》、《火星人玩转地球》、《艾活传》、《大鱼》以影像怪异、思维奇特著称。动画导演科班出身的Tim Burton深受捷克动画师Jan Švankmajer影响,对超现实主义与偶动画情有独钟。Tim Burton的大学毕业作品就是一部向Jan Švankmajer致敬的木偶动画短片(与同学Henry Selick——《圣诞夜惊魂》的导演合作完成)。Jan Švankmajer以其对性、暴力、政治近乎偏执与疯狂地描述和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背景而在西方动画电影界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他的望年之交与得意门生Tim Burton也在其影片中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异世界。你很难简单地把Tim Burton的影片定义为科幻片或者恐怖片,因为你总能从其作品中隐隐约约感到一种似梦似真的东西存在。总之Tim Burton绝不是一个满身铜臭的等闲之辈;而《圣诞夜惊魂》则更是好莱坞商业动画片中为数不多的另类经典。

 也许有人会问,你刚刚把那个Jan Švankmajer骂得狗血喷头,现在为什么又把崇拜他的人的作品捧得至高无上?原因很简单,Tim Burton虽然外表另类,但是骨子里却依旧流着Disney的血。他非常懂得怎样中和先锋与商业的关系。好莱坞电影潜移默化的影响使Tim Burton非常清楚如何在保证票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尽管《圣诞夜惊魂》充满恐怖、阴森之气,但是每一个人物造型仔细看起来,依旧有其可爱之处。无论是骷髅还是怪物,都保持着大眼睛、圆圆脸等惹人喜爱的必备因素。而载歌载舞的歌舞片样式,更是深深打上了Disney公司的烙印。再加上角色滑稽的插科打诨使得影片充满了欢乐气氛,非常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这与那些不是叫人看着面红耳赤,就是不知所云先锋艺术作品相比道德多了。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能感动人们,引起共鸣的东西。当所有人都在做那些令人找不到北的东西时,先锋也就成了先锋,非主流也就成了主流。在这个〝伪先锋艺术〞泛滥的年代,《圣诞夜惊魂》这样既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又能被广大观众所喜爱的作品才是真正万里挑的〝先锋作品〞。

 综上所述,Disney公司并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满身铜臭而一无是处。他关于如何在先锋与中庸,艺术与商业之间的中和态度与做法,在当今社会大有可借鉴之处!先锋与否并不是作者有权标榜的,一切都要授众来判断,特别是在电影艺术领域。那么,与其挖空心思去憋一种别人没搞过的东西,不如调整心态,多看看别人已经有了的东西。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就可以了。这不是一个出大师的年代了,你认为先锋的做法,早就有人做过了,只不过是你不知道而已。所以〝一鸣惊人〞早已是过时的想法,最〝先锋〞的做法也许就是展现最真实的你。

 备注:

(注1Walhter Ruttmann:德国三十年代先锋电影导演,其作品纪录片《伯林,大都市交响乐》(Berlin, Die Sinfonie der Grobstadt)以纯粹的默片形式营造出有声片声画对位的节奏感,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他的实验动画短片《影子戏作品第二号》、《影子戏作品第四号》等成为德国先锋动画片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

 http://halloweentown.org/

 http://www.mov8.com/dvd/disc_show.asp?id=14456

 http://disneyshorts.toonzone.net/years/1929/skeletondance.html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P8082《幻想曲》——王汉川

《外国电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 郑亚玲、胡滨著)

(作者:薛燕平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brahma 参与评论 H网电影院 超爽动漫 电影 | 推荐下载:原动画基础教程 | 动画片《大闹天宫》文学剧本 | 超低价图书
复制本文地址给好友 -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首届思想道德漫画大赛反响热烈[02-17]
《攻壳机动队》揭开台湾国际动画影展序幕[02-17]
动画卡通《印顺导师》感化人心[02-17]
妈祖也有卡通版[02-17]
奥特曼陷入著作权归属风波[02-17]
关于动画春晚获奖作品《贺新年》的一封信[02-17]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版权声明|创作说说(旧版)|标志大全|友情链接
动画创作家园QQ群①:2444514(满) QQ群②:15363563(满) QQ群③:48533909(满) QQ群④:44832229 (满) QQ群⑤:43100861 (满) QQ群⑥: 48773990 最佳分辨率 1024×768
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冀ICP备19004920号-4
如果您感觉动画创作家园不错,别忘了告诉您的朋友哦,朋友会感谢您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