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业界 >> 中英动画高等教育状况分析 |
大家好,我是一名动画专业大学老师,很高兴能有这个平台与大家交流喜欢的动画片。
但是很遗憾,在这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适合这篇文章的版,呵呵这和中国动画现状很相似,理论,美学,流派,根本无人过问,到处都是急功近利的电脑动画片制作书籍与培训班,哎,悲哀啊!
我写了一本50万字的介绍世界动画大师的书,在家两年拉,没人出版,出版商说,太学术,不好卖,更有甚者就明着告诉我,您要不给我们写一套〝简单的教材〞,口袋本那种,说白拉就是粗制滥造一套教材,哎可悲啊,当我愤怒地拒绝拉这出版界后,他竟然把我们刚刚聊天的MSN名字改成了〝现在的愤青真不少,我刚才就被一个恶心得够呛〞。
这篇文章是前不旧在中国动画学会的年会上的发言,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艺术专业教育:
与中国艺术学科高等教育相比,英国艺术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两点:
第一, 意识形态宽松
在他们的教学与创作中政治、暴力、情欲等话题与题材随处可见,毫无禁忌可言。只要你能做出作品你就是艺术家,而你的作品就是艺术品!我曾经不止一次看见我的同学用各种怪异的方式完
在这样的教学思路影响下,学生的创环境相当宽松,而创作心态也势必轻松得多。因此与中国学生相比,英国学生的思路更加开放、自由。而其作品也就更加天马行空、异想天开。这对要求想象力极大丰富,创作心态极大放松的动画教育与创作来讲,无疑是绝好的先天条件。
第二,资料极大丰富
图书及音像资料:英国各个大学除了有自己的总部图书馆外,各个二级学院都拥有一个甚至几个小型图书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英国大学的图书馆全部是开架借阅图书。学生一次可以借20本书,同时还可以再借20部音像制品(CD、磁带、录像带甚至动画音效CD)。图书馆内都备有看片子、听音乐的专门设施(单间、录像机、电视机、耳机)。而各种动画专业图书更是琳琅满目,堆积如山——从动画历史到动画大师;从动画产业到动画技术,应有尽有。我曾经在LONDON大英博物馆附近的一家南斯拉夫人开的电影书店里见到整整一面墙全是动画相关书籍与画册!害得我每次去LONDON玩都累得半死!每次都买满满一书包的书啊!勒得我肩膀两道紫印!
另外,英国的硕士学位课程有稳定的教学资金扶持。学生刚一入学,导师就会一对一地与学生交流——落实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计划、所需软硬件等。其中有一项很有趣的谈话内容,导师会叫学生开书目!其实这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策略。学生从一入学就必须明确自己想学什么?怎么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查阅相关网站,论文,从而知道自己大概应该看哪些书与影片。当学生提交给导师一份详细的书目后,导师会针对学生开具的书目和影片目录去粗取精,指出哪些该看,哪些不该看;哪些先看,哪些后看。并告诉学生在学校图书馆里能找到书目上的哪些书籍和影片。对于那些暂时缺乏而又十分重要的资料,导师会给学校打报告,申请利用教学经费购买书籍和影片资料!也就是说,学生有权决定图书馆里应该有什么资料!这在中国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当然学校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把他申请的所有资料买全。毕竟经费有限,象我刚一入学时,就给导师开了一张巨长的名单——光那些动画片录像带就需要大概2000镑(约近3万人民币)。而我的学费才只有6850镑。呵呵,最终结果可想而知。但即使学校所购买的那一小部分资料我都看不完,实在是太多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资料仅仅是我所开名单上的1/10资料而已。
机器设备:只要你是大学正式注册的学生,就可以拿着学生证到任何一个学院毫不费力地借出你所需要的机器设备(从DV摄像机到
至于后期剪辑所用的电脑设备,更是方便之极。例如,我就读的德比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of University of Derby)的三个分院都拥有各自独立的机房,我可以在任意一个分院使用所需要的电脑及软件。一个机房几十台苹果电脑却只有一个老师管理。在一进门墙上醒目的地方有一张大表,上面写着该机房所有的电脑以及每台机器内有什么软件。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安排,可以直接在表上画出电脑编号和使用时间。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子,这次预约就算一起OK了。第二天你就可以使用那台机器了,如果有人占了你的机器,你可以指给他看墙上的预约表。如果他再不合作,你就可以叫老师理直气壮地把他赶走!当然你预约完不去,那台机器就谁来谁用了,也不浪费资源。这种预约表每周更新一次,也就是说你的预约有效期为一周。
这种自由、灵活甚至松散的机器设备管理方法与国内大学看管机器象〝看贼〞一样的做法实在大相径庭。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英国动画专业教育特色:
英国所有大学(university)都设有艺术学院,而所有艺术学院里必定有电影专业,而所有电影专业的学生必须上动画相关课程——不管你是学导演的,还是学摄影的。动画作为基础课程被安排在大学本科学习的第二年第一学期,可见其重视程度。
第一,传统
懒散、高傲、保守的英国人很重视传统动画教学、实践与制作。这点从英国最具影响力的〝阿达姆动画公司〞(Aardman Animations)多年来致力于泥偶动画,并获奖无数中不难看出。该公司成立近30年来不仅拍摄了获得两次Oscar 最佳动画短片奖的〝无敌幸运掌门狗〞(〝Wallace & Gromit〞)系列动画片,而且与〝梦工厂〞(Dream Work)合作完成了泥偶动画大片《小鸡快跑》。
多雨的天气与悠闲的生活造就了英国人慢条斯理捏小泥人的动画艺术风格与样式。这点在教学中反应得极其明显。虽然有最先进的苹果电脑工作站和正版3D动画软件,但是对于本科生学校依然很少鼓励他们制作3D动画片。而是大力倡导泥偶,手绘,木偶等在中国人眼里〝老掉牙〞的动画片制作。因此在学校里,你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满脸满身泥巴,脏脏的从一堆〝泥偶小人国〞拍摄场景中小心翼翼跳出来,兴奋地与你打招呼的情景。尽管也有可以同期录音的ARRI
每次走进国内的动画学院总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总觉得自己走进的不是动画学院而是计算机工程学院。老师们站在SGI工作站前挥舞着激光教鞭,教鞭放射出的、影影绰绰的红点与投射到墙上纵横交错的3D建模图形交相辉映。各种奇怪的几何图形投射在老师脸上,时红时蓝。学生们坐在DELL电脑前,手指近乎经挛地疯狂点击鼠标。教室里键盘、鼠标匹啪作响之声与电脑散热扇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师生共同与电脑〝英勇搏斗〞的场景构成了一副〝可歌可泣〞的、〝后现代艺术篇章〞。可是伴随着电脑关闭时硬盘那一声病人垂死挣扎般的刺耳之声,这世界仿佛变了模样:一切都是那么灰暗与冰冷,仿佛与〝艺术〞二字毫无关系。
从二者的差别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发明先进电脑动画制作软件的国家反而〝怀旧〞地返朴归真;而连英文菜单都认不全的我们却近乎疯狂地衷情于这一我们并不擅长的领域。哎,可悲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盲目跟从国外所谓的先进理念而根据自己的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之路?
第二,注重声音元素的训练与培养,我所指的声音包括音乐、声效和对白
声音对动画片创作至关重要,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问题。但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就众说纷纭了。我觉得英国人在这方面的几点经验可以借鉴。
1、对于台词的写作问题,他们强调真正的〝口语化〞。台词一定要听着舒服、真实、口语。那么在布置学生台词作业时,就会要求学生先拿录音机把角色要说的话录下来,再原封不动地把录音机里的话抄写在纸上。这样一来就可以基本确保台词是口语,而不是书面语言。
2、对于音乐感觉的培养很难,因为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训练出来的。这是一种长时间的个人修养与素质问题。老师会给学生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从古典音乐到摇滚乐,从民族传统音乐到实验先锋音乐),但是每段音乐只给听一次。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或编写一个故事,或绘制一副图画。在检查作业时,教师会先听学生阐述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画,然后再把这段音乐原本的主题、意境告诉大家。最后肯定学生作业中哪些文字描述是准确的,哪些色彩表达是到位的。这样一来对于学生准确捕捉音乐感觉,正确使用音乐元素大有帮助。
3、声音效果的训练更加有趣。老师要求学生只使用声效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不允许出现任何人物对白和无源音乐。所有声音效果必须亲自去现实生活中采集、录制,不允许使用现成的音效盘和任何可爱的卡通音效(这有点象导演专业的照片蒙太奇训练)。这样一来不仅对学生利用声音叙事、抒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当然,这种训练国内的教学也早就实施了,但是由于创作环境和思维状态的种种束缚,国内学生在这门课上的表现总不尽人意。整体感觉就是放不开,想象力枯竭。
第三,对于绘画基础要求不高
由于动画专业的本科生是作为电影类考生招收进来的,因此最初是不进行绘画特别加试的。到了大学二年纪才会分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的学导演,有的学摄影,有的学动画。不要小看这似乎无关紧要的细节,它说明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观念:动画片是电影而不是绘画。这一点从学生一入学就被潜移默化地强调着!
老师会不断鼓励学生尝试各种类型的动画片,而不是一味追求画的如何,透视关系对不对,运动规律正确与否。相反,强调视听语言方面倒是多一点。毕竟那不是中央美院,我们培养的不是画家,而是电影导演。这点我在国内感受颇深,我们从选拔人才开始就把一大批有想法的好学生拒之门外了。原因很简单——不会画画。
我们会考素描,速写,色彩,即使四格漫画也只看画的怎么样而不去注意他的创意是否绝妙。我始终搞不明白,既然从一开始我们招收的学生就已经画的很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开设那么多绘画基础课?既然明知入学后还要再进行极其系统严格的绘画训练,为什么还要在一开始就把那些不懂绘画但有想法的学生一棍子打死呢?我丝毫不否定会画画的学生就是比不会画的学生在最初的意图表达方面占优势。但是事实证明,正是这些绘画基本功不错的学生,才更难跳出构图、透视、运动规律、色彩等条条框框的束缚。毕竟动画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艺术,一旦你拿起笔就会不由自主地考虑各种很实际的技术问题,例如构图比例是否合理。所以只有平时尽可能强调〝动画片是电影而不是绘画〞的概念,在真正xxxx作时才不会陷入技术主义的困境。否则我们培养的只会是一群工匠!
当然,英国大学在学生确定了动画专业方向后,也会安排相应的绘画基础课程。但是那只是辅助课程,绝对不是重中之重。
英国教育的弊端:
夸了半天〝洋和尚〞了,现在说一下英国高等教育的弊端。
意识形态宽松是一把双刃剑,过度宽松只会导致一事无成。举例说明:我始终无法理解那个拿瓶尿来交作业的希腊同学。就算你有10000000000个理由证明自己的做法很〝艺术〞,但是尿瓶尿也不用学到硕士学位吧?这可能就是中西文化差别吧。我的那些英国师生们竟然兴致勃勃地围在尿旁,详细地询问:〝你这是一天尿的啊?还是一个礼拜尿的啊?〞这要是我学生我早就一脚踹出去了!
艺术创作是需要自由与放松,但是针对本科生,必要的限制是出好作品至关重要的因素。我每次拍作业时都习惯性地去问导师〝作业几分钟?黑白的还是彩色的?能不能有对话?〞导师总是很诧异地看着我说:〝随便啊,你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啊,为什么总喜欢被别人限制呢?〞这种教学方法也许对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是对的,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本科生来说,这样要求就是害了他们。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专业知识都还没学会,不会走何来的跑?所以我们老祖宗说的话真是至理名言:〝什么事都要讲究度〞。自由是相对限制而言的,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所以在本科艺术教育中适度的限制是必要的。
(作者:薛燕平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