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名家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吴冠英教授专访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吴冠英教授
吴冠英教授简介: |
视觉同盟:请您介绍一下信息设计系在动画教育方面的情况?
吴冠英:我们系真正意义上成立这个专业应该是04年底,但是在这以前已经有了动画方面的课程,再追溯早一点,我们学院其实很早就参与了动画的设计,像我们的前辈张光宇先生做的大闹天宫的造型,还有张仃老先生做的哪吒闹海的造型,这些都是我们在动画的形象设计和美术风格方面传承的源头。后来从98年就开始建构动画方面的系统,包括师资的配备和设备的筹备,并且在课程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最终建构了现在这个具有我们自己特点的动画教育模式。
视觉同盟:请您介绍一下信息设计系动画专业的就业情况?
吴冠英:我觉得就业情况跟其他院校应该类似,因为动画教育不仅仅是面对动画片这个范畴,现在动画运用的媒介很多,比如网络、手机等等,也包括一些其他领域所用的动画,我们在动画设计的教学中也会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学生就业的方向是比较多样的,有到电视台的,有到动画公司的,也有到网络公司和游戏公司的,等等。
视觉同盟:请您介绍一下信息设计系动画专业在教学体制上的特点?
吴冠英:一种特点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动画特殊的思维贯穿到动画教学里,另外一种就是职业化,让学生知道整个动画的创作和生产流程,这样他们将来出去以后能够很快适应行业需要,这两条路是不可偏颇的,否则就变成了职业教育,但是完全没有职业素质的话,将来在工作衔接上也会有问题。所以我们整个课程设置跟动画的流程有一定关联性,也包括一些营销方面的讲座,我觉得这是一个系统。学生也许在某方面有欠缺,但是在比较完整的掌握这套系统以后,他知道这个系统的完整性,所以对他将来从事动画行业是比较有利的。
视觉同盟:那么理论和实践是如何结合的?
吴冠英:一方面我们把创作融到教学里边去,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就会有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按照创作流程去完成一个短片。第二就是学生必须到相关的公司去实习,哪怕只是原画或者人设的某一个环节,这样他就知道在这个位置上自己应该起的作用,以及和其他环节的关系。这跟院校上课是不一样的环境,更有实战的效果。
视觉同盟:我们知道您非常喜欢连环画,那您有没有把连环画这种模式融入到教学里面去?
吴冠英:会的,因为我不但喜欢连环画,原来我就是画连环画的,80年代我画了好多连环画。连环画实际上有很多地方是跟动漫有关系的,比如说镜头语言,这对我们后来做动画非常有意义。在教学里,我们也会举到一些连环画的例子,给学生讲连环画也有镜头意识在里边。
视觉同盟:有没有给学生布置过画连环画这样的作业?
吴冠英:我们有动漫艺术创作的课程,跟连环画相似,一幅一幅的,但是可能更接近手冢治虫开创的那种镜头语言的漫画。
视觉同盟:动画教育的创新思维是比较重要的,您在创新思维教学这方面有哪些独特见解吗?
吴冠英:其实没有什么独特的,我觉得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就是对文化的理解,比如我们中国传统的东西是什么,中国的生活形态是什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什么,编中国人故事的时候,就得按照这个思维方式去编,不能说编完以后一看,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还有一点就是对生活的观察,其实好的动画片基本都是从生活里面汲取的,没有什么诀窍,因为只有这样的东西才会感动人,完全脱离情感的动画片也不会有人看的。
视觉同盟:您刚才提到动画教育是比较热的,这对于创意产业的推动有哪些作用吗?
吴冠英:会有积极作用,起码培养了一批爱好者。现在比如有几十万的学生,他们在动漫或者其他方面就有不同深度的认识,哪怕将来不做这个专业,作为喜欢动漫的消费者也是很好的事情,我觉得要几十万学生统统进入动漫产业,恐怕还有待时日,因为毕竟真正做动画的能够坚持在公司的人不是很多,项目没那么多,位置也没那么多。
视觉同盟:您再对比一下中外动画教育方面的不同点?
吴冠英:国外有两种方式,一种完全职业化,就像代代木那样的动画学校,它是针对公司的需要去教育,学生也供不应求,因为他绝对职业化,不是要培养导演什么的。另外一种就是培养具有审美高度的学生,从理论到创作,都是高端的那种。现在日本也好,美国也好,动漫方面的专业都很发达,像日本很多院校都开了这样的专业,有的甚至培养到漫画的博士学位。
国内大学也有技术方面的课程,但不会像职业学校那么熟练。现在很多院校,教学目标也不明确,包括课程和师资的准备都不充分就开了动画专业,这样情况也挺多的,可能是有利益驱动吧。
视觉同盟:您如何看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吴冠英:这个比较复杂,艺术教育是因人而异的,前面我讲到两点:一点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生活形态的认知,另外一点是对生活的观察,现在的人普遍不注意观察生活。比如现在采风越来越少,以前创作都要去采风的,这样东西就鲜活,没有经过这样生活的观察和提炼的话,出来的东西肯定就是抄来抄去,造型是,故事也是,很缺少细节。这个细节非常重要,比如塑造一个角色,他的内在外在,都是通过视觉化的细节表现出来的,我觉得没有什么诀窍。还有一点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不仅是写的剧本,最重要的是把想到的能画出来。像做造型,一个造型可能要画几十个上百个或者更多,才能推敲出一个符合自己心中的造型,这需要大胆的实践,实践的过程也是动脑子的过程。
视觉同盟:您如何看待国内院校动画扩招的现象?
吴冠英:扩招的话可能将来学生出去就业会比较困难,比如他选择动漫的话,将来可能没那么多做动漫的岗位,但是我刚才讲到,学习动漫未必就一定要去做动漫,他可以通过这个基础还有实践能力做别的工作。国外的很多学生也是这样,不见得我学这个就一定要做这个。手冢治虫就是学医的,漫画画那么好。所以我觉得扩招应该是件好事,但是要注意教学的质量,这很重要。
视觉同盟:您最喜欢的动画片有哪些?
吴冠英:应该很多吧,我更多是喜欢实验动画。这跟我们的职业有关系,因为毕竟我们做的是动画教育。但我们也会跟学生介绍优秀的商业动画,分析这样的动画片,这个我觉得是不可偏颇的。
视觉同盟:能例举三个吗?
吴冠英:实验动画就是“父与女”。还有“老人与海”做得很好。当然“我的邻居山田君”也做得很好,很生活,是吉卜力公司做的。
视觉同盟:您个人比较喜欢什么样的动画风格?
吴冠英:我还是比较喜欢二维动画,我觉得手绘的感觉还是很让人着迷的。
视觉同盟:请您给未来的动画师们提一些建议?
吴冠英:希望你们真的是很热爱动画,只要坚持,总会有很好的位置,我觉得坚持最重要。
视觉同盟:刚才看到您办公室里有很多福牛的手绘稿,您能谈一下当时创作福牛的历程和感受吗?
吴冠英:从最初到完成一共用了三个多月,稿子也改了很多,画了很多草图,就是为了寻找具有表现力的一瞬间。基本上还是出于对残疾人的关爱去做的,我觉得做任何造型都是这样:面对观众的时候,要从观众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做残奥会的吉祥物,也是从残疾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用很阳光、很正常的心态参与到社会、参与到残奥会上,我从这个角度思考,做了一个很阳光的小牛。牛的性格是比较憨厚平和的,但是也有倔强的成份,所以色彩处理也就比较阳光、比较七彩的感觉。我是出于鼓励、赞扬这样的心态去设计的造型。
吴冠英教授的工作室一角
福牛乐乐运动分项造型规范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运动分项造型
福娃设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