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名家 >> 动画与使命同行——访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 |
MCG: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呢?
孙立军:之前我还有另一个选题,是更加学院化一点的:童年往事。讲述的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一批孩子的故事,被评为小版的《阳光灿烂》。但后来我看到《宝莲灯》以后,包括我在经历了寻找资金的一个过程,最后决定做《小兵张嘎》。因为《小兵张嘎》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是影响了中国三代人成长的一部电影,有人缘;第二,它的剧本非常经典,我们用动画的手段把它再现出来,这部电影出来就应该不会太错(如果我们完全重新创作一个剧本的话,可以做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第三,因为这是新时期下的一个比较敏感的题材,不同于文革时期带有政治色彩的片子。后来有许多媒体和同行也问过我是否有投机的行为,说现在提倡做红色经典。其实我们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在我们做了五年之后,04年才开始说“红色经典”。其实我就是喜欢,而这部片子,我认为没有任何政治色彩,就是发自我内心的喜欢。
MCG:在很多人对这部动画电影能否进行下去都表示置疑的时候,您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呢?
孙立军:第一个出来置疑的大腕就是谢飞老师,这个在《使命》这本书里有写到。但我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别人越说不好我越想做成。现在想起来有些幼稚,也很朴实。另外,我觉得从学校科研的角度这是一个挑战。大家不被看好的东西,如果我能做好,本身就是一个标杆。这个标杆树立以后,那些年轻人就会想,这样的动画题材都能做成电影,还有那么多优秀的故事和题材就都可以做成动画了。现在不是有人在做《闪闪的红星》、《半夜鸡叫》、《地道战》等的吗?我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事实上是有备而来的,因为我相信我们电影学院这样一个团队能做好。
新版的《小兵张嘎》不是在描写战争,恰恰是在描写人性,描写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觉得《小兵张嘎》真可以是作为一个案例进行研究。它是我们白手起家做的,一分钱也没有开始做的,到最后融资了一千二百万。从来没想到这个片子会做六年,我们原来是准备做三年半。还有一个没想到是有六百人参与。这个片子可能有很多遗憾,但我觉得它完成了,而且是一个大片,这个在中国动画史上是没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