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国家政策,和在现实情况中,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动画产业上的巨大差距所形成的利好情势下,中国的各地、和各级政府、以及一些投资人怀着无比的热情投入了这在中国被成为“朝阳”的动画产业;地方政府期许在地方产业转型过程中,抢取先机;投资人期许在产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成为中国的迪士尼,或者吉布力。
大家也一定发现了,中国动画问题多多。然而,无论动画专家和学者们在一年十二个月,几乎月月都有的动画产业高峰说说上如何解构中国动画产业的问题:从作坊式到产业式,从动画角色营销到品牌构建,一直到“中国动画的人文关怀”等等;我认为,中国动画产业的问题其实就是一道“算术题”。
应该没有人否认,无论把动画产业链的外延拓展到怎样的一个范围,动画制片公司都是整个动画产业链的核心。当动画制片人着手准备把一个故事或者是数个角色形象以影视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一道“算术题”。
动画制片人首先要决定的是,根据故事的内容和角色形象,确定这部动画片的制作工艺,即用3D还是2D(传统或者数字)的方式来制作完成这部动画片。这样,他就得到了第一个数字 - 制作成本。接下来,制片人必须要找到相应的投资,并能够向投资人说明投资的合理性和可能的赢利性;即,
(销售收入 + 政府资助 + 赞助费用) ≥ (制作成本 + 宣传发行费)
目前在中国,全世界也是如此,可用作动画片制作资金的来源包括下面4个方面,也只有这4个方面:1)动画作品使用权的销售,主要是指动画作品播出权利的销售,和其衍生产品开发权利的销售;2)政府的资助和“软钱”,如政府的一些无偿资助、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等等;3)赞助,是指以宣传其它产品或品牌为目的的资金投入;和4)产权投资,是指对最终动画作品拥有所有权的投资。
在上面的4个方面中,有些钱,制片人是不用还的,如政府的直接无偿资助、税收优惠,和赞助等,只要政府和赞助商觉得值得。有些钱是要还的,如投资人对作品所有权的投资;但其偿还能力又取决于其作品使用权的销售,这是我们这道算术题的难点。
目前在中国甚少听说电视动画片可以预售给电视台的;但因前两年中国动画片产量低,能做出来的,基本上也可以“卖”给电视台播出了,所以这一部分的收入是可以算出来的,即使低的可怜。但衍生权利的销售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它取决于这部动画作品能否成为一个“热播剧”,和所在的市场环境。
衍生权利的销售是最让大家困惑的一件事情。其实,这是一个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问题;电视动画片是否能成为“热播剧”并不是必然的;按照国际上的通常做法,电视动画制片人在编制制作预算和收入时只能考虑必然因素,除非那些图书出版商和玩具制造商们认定了这部动画片必将“热播”,而提前加入,购买授权。这种情形太少、太少。
从今年中国动画学会年会上传出来的消息说,今年国产动画的产量达到了历史性的7万分钟;但是,似乎没有一家动画公司的项目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赚到了钱。想必,相当一部分制片公司都是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来做的。看样子,中国的电视动画也要走电视剧发展的那一条路了:大量外来资本“大跃进”式的涌入,在促进了电视剧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加剧了这个市场的混乱。按照尤小刚先生关于中国电视剧市场的说法:“大家都去炼钢,结果炼出来好多‘铁疙瘩’”。
当然,中国动画产业在2006年不仅仅制作了这7万分钟的动画片,一些可能成为中国动画产业成功案例的“小苗”也在国际、国内动画市场的“挤压”下茁壮成长。下一篇文章,“中国动画2007”将告诉您我们中国动画可以期待怎样的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