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阶段是电影制作的中期,也是一部影片完成的关键阶段。它是把一场戏按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分切式地纪录在胶片上的创作过程。一个摄制组,是一支包括十几个部门、有着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创作队伍,需付出几个月的劳动才能完成拍摄任务。
电影具有最大限度地把时间、空间体现出来的功能,加上运动性、逼真性的特点,一部影片往往要有五六十场景地,表现在五六十次不同时间〔白天、黑夜、黎明、黄昏等〕中发生的事情。摄制组还需不断迁换住地,有时是北方,有时是南方,有时要到荒僻的边陲、茅舍,有时到热闹的集市。为了抢拍清晨的阳光效果,演员和化装师在夜间两三点便起床进行化装。这一阶段是摄制工作中最辛苦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创作阶段,可谓是起早贪黑、东奔西跑、乞天求地、共同付出心血劳动的阶段,是体力和脑力双消耗的创造阶段。
每到一个新的创作环境,美工、置景、照明等部门都要做拍摄前的准备工作。演员要化好装,穿上服装,等待摄影机的启动。只有当导演喊“开始”时,一切嘈杂混乱才算中止。只有这时,眼前的一切都暂时性地属于演员 ( 即人物 ) 的天地。
由于近些年来前期筹备阶段越来越短,给电影表演的成功带来更大的障碍和困难。电影演员常常是仓促上阵,刚刚到了摄制组,和周围的演员还不十分熟悉,便要同他们一起走到镜头前进行表演:演夫妻,演恋人,或演父女、姐妹和兄弟,以致演仇敌。不断变换新的演戏对手是电影表演创作的又一特点。这自然更要求电影演员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整个拍摄阶段中,一个有造诣的、有职业道德的演员,不管工作多么辛苦,都应以全局为重,努力使自己成为整体中的和谐的一分子,要在以导演为核心的创作集体中主动地发挥创造精神,塑造人物。
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角色塑造的完美化以及性格意义上的出色刻画。这从表演本体的创作上讲,无疑是需要演员具有良好的表演素质和全面的表演技巧。电影的现场拍摄是分镜头进行,电影演员在现场为能达到一种表演所需要的角色的状态,要尽可能地消除理性对自身的支配,从而达到角色的感性状态,这是表演的关键。
而人的情感变化总是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充分准备和酝酿的过程。在舞台上表演,对演员是有一定的有利因素,演员可以连贯地表演一场戏或整整的一幕戏。而电影的现场拍摄可以说是十分残酷的,对演员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折磨。因为演员从个人情感系统进入他人 ( 角色 ) 的情感系统,需要一些辅助手段:或与对手真实交流而产生的相互刺激,或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情感波动。在电影的拍摄现场,往往难以构成这种情境,有时对手不在场,有时围观的群众在旁边七嘴八舌地嚷嚷,这一切,都造成电影演员现场拍摄的障碍。
为能应付电影的现场拍摄,演员需具备较快地进入角色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规定情境迅速敏感的想象能力。这种创作方式正是电影的特性所决定的。不按正常顺序拍摄镜头,也是一个普遍规律,这是由场景、天气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诚然,也有一些电影的制作方式是按镜头顺序进行的 ( 如日本的电影制作往往如此 ) ,这一方面是为了导演的艺术构思不被跳跃的拍摄所干扰,另一方面是为保证演员在现场创作中对人物情感把握的连贯性,从而有利于角色创造的清晰与准确。但是这种有顺序的拍摄也无法改变演员在电影表演中因电影特性所带来的局限和困难:如拍摄中灯区对演员调度的限定、焦点对演员位置的拘束、构图对演员身体姿态的要求等。美国好莱坞早期著名影星葛丽泰•嘉宝在电影拍摄现场就要求:在表演时,她的视线所及范围内不得出现与剧中无关的人,否则就会影响她进入角色的情感状态。因此,摄制组的工作人员要准备几块屏风,以用于隔离空间,使她表演时不受干扰。演员的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这就说明电影的拍摄现场是纷乱的,尤其在导演喊“开始”之前,可以说是相当混乱的。在这样一种忙乱的准备工作中,谁都可以大声地嚷嚷,谁都可以自然地保持自己本人的正常心态和状态,惟独演员要在这“忙乱”之中去寻找并尽快地进入“人物的心态和状态”中,且能够较好地保持,使只面对镜头时恰到好处地体现人物此时此刻的思维、情感和内心愿望。
电影拍摄的一次性纪录常常使演员认为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因为一旦完成,就再也无法改变,即使你万分后悔,也不可能单独为你而重新补拍。因此这一阶段对电影演员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也是举足轻重的关键分阶段。
一切前期的准备都是为着这一体现阶段而服务的。演员所掌握的表演技能,也都将在此时得以展示和发挥。
从演员对人物的孕育、性格基调的把握到具体体现 ( 包括语言的录制 ) ,这整个的体现过程最为突出地表现出电影所具有的特殊创作形态对电影表演的要求与限定。
现场拍摄结束时,电影演员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创作,除非需要另外进行人物的后期配音工作。除此之外,后期制作不属电影演员的工作范畴。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电影演员在体现阶段要十分重视导演的工作特点、风格及他对镜头的设置。因为导演的后期剪接对电影演员的表演有着不可置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