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光
灯具架在摄影机正后方到约30或45度角的位置,向主体正面打光。主光是强调主体事物的照明光,也是决定光源方向的主要光线,因此主光通常会用较强的光线来照射主体。同时必须注意造成的阴影,光线愈强愈锐利,造成的阴影愈明显,亮度对比及反差就愈大。
副光
副光 又称补光,灯具架在相对於主灯位置的另一方,与摄影机约呈30或45度角,向主体正面略侧面打光,主要是把主光在另一侧面造成的阴影修掉,让部分黑暗的区域稍微明亮,增加主光与阴影间的中间色调,使画面看起来更生动,更有层次和立体感。大部分补光会比主光打得柔和些,以免抢了主光的角色。某些刻意製造阴影效果的场合,补光会故意打得柔弱一些,甚至就不打补光了。
背光
或称「反光」、「轮廓光」,架设在主体后侧,并且可以避开摄影机拍到的地方,用以勾勒出主体的轮廓,让主体和背景间產生空间感和立体感。也有架在主体顶端的上方,以便打出「髮光」,或在下方,以打出「脸光」(如果主体是人的话)。
效果光
有时為了画面的美感,会创造出一些灯光效果,如窗帘光影、彩色光晕、水纹影、窗外霓虹灯效果、闪电等等效果,这些特效光即称為效果光或气氛光。效果光的架设位置不限,主要是看想呈现何种效果,有时得為了某个效果而调整主光、补光等之位置,以便修正出最佳的效果。
一般来说,在实际使用时,灯具数量的多寡几乎可以决定画面的好坏,但其实不管是一个单灯,或是十多个灯,只要运用得宜,都可以弄出很好的效果。
单灯
大部分会直接把灯架在摄影机后方大约30度以内的地方,光线投射到被摄物时,可以调整一下角度和灯的高度,儘量避免不自然的阴影。(有时当然会故意弄出影子,这种另当别论。)如果光度太强,以致光线太锐利(Sharp),可以:
1、 把灯的距离拉远。
2、 加上柔光纸。
3、 利用反射反光板、纸、墙壁、天花板等都可以)
如:图一
大部分的摄影用灯具都可以微调灯光的焦距,把光打聚光些或散光些。 有些摄影机附掛的「机头灯」是放在镜头上方,这样打出来的光较"平面",同时如果被拍摄的如果是"人",会因為灯光直射的关係,面对镜头时眼睛会因為畏光而不自然。
可以在灯前加上"柔光片",或是把灯稍微挪动一下角度,以免直射入人眼。当然,一般头灯都不会太亮,它的作用大多是在缺乏照明的情况下,勉强一用的,拍新闻凑合一下无妨,但是如果要做专题或节目,用头灯打光就太不负责任了!
其实有时可以利用自然光源当作"主灯",把机头灯当作"补光",这样等於有两盏灯,画面品质会比较好。
双灯
一个架在摄影机后方30~45度的地方,打"主光"。另一盏在反向摄影机另一边大约45度的地方打"补光"。两个灯的重点在於主、补光之间的平衡,拍摄主体是人的时候要注意"阴影"的自然。
同样地,有时可以利用现场光源来製造出"另一盏"灯光,使您等於有三个灯,其中多出一个"背光",让灯光打出立体感及层次。
如:图二
三个灯
打法如前所示,等三盏灯放在被摄体后方,将被摄体的轮廓勾勒出来,使主体和背景间有空间感。
如:图三
利用现场光源
前面已经有提到,有时可以利用现场光源来辅助,或是根本拿现场光当作主光,而以灯光来修饰,可是必须考虑,现场光必须是稳定而可信赖的,夕阳快下山时及朝阳初上的自然日光由於色温变化和亮度变化鉅大,因此就不能拿来当做拍摄时的光源,除非您有把握短时间内可以拍成,而且一次搞定不NG….难啦!!
其实电影裡男女主角在夕阳下谈情的情节,大多是人工的假夕阳,是灯光效果的啦!真的在夕阳下拍?除您有能力控制太阳,或是您钱多,今天拍不成,所有的人及道具器材全部原地不动,明天、后天、大后天再拍……只怕拍一年都不一定能拍成呢!!
利用色温控制影像色彩
拍夕阳的时候,可以故意把色温值调很高,如5600K,这样拍出来的色调会较红润,顏色较饱和。
正午大反差的太阳下,故意用低色温值,并且缩小光圈至接近黑暗,用感光不足的方式可以拍出模拟夜晚的"日光夜景",例如男女主角晚上在海边追逐的全景戏,您不会真的晚上到海边打灯来拍吧!!借白天来模拟是比较可行的做法,除了好莱坞的大片厂,否则世界上大多数的电影导演,都寧可用日光夜景。
还有许多效果,例如黑暗地方透出偏蓝光线;晨曦中一片蓝濛的感觉;近黄色调,彷彿逝去岁月;偏红温暖的角落…..这些都可以利用色温来控制出特殊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