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合格的动画设计师,其必然要是一个好的设计师,因为动画里需要做的设计太复杂太多了,在这个综合艺术的国度
里,我们应该从各种理论里汲取,所以大家慢慢体会吧!
“一个好的设计师是怎样的?”
“专业的设计能力,敏锐的分析能力,懂得终生学习。”
这是和香港知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对话。在设计行业里打拼了近四十年的靳埭强听到“设计师有没有‘黄金年龄段’”这个问题时笑了,“各个时期都有它的好处,年轻时什么都不怕,乱撞;但年龄大了积累相对也多,我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工作都很有信心。设计界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人出来得很快,你不进步就很快变成历史了。”
近几年“创意产业” 的概念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这个充满可能性和挑战的行业,那些冲在创意最前线的设计师们也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设计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广告和包装,它涉及的领域正变得越来越宽广——产品、企业形象、公共空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设计;而设计师的工作也不再只是在工作室里和图纸打打交道,他们需要具备更开阔的眼界,更新鲜的想法和更精明的商业头脑才能在这股汹涌的创意浪潮里站稳脚跟。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未来的冲击》一书里预言: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业社会之后,体验型生活成了社会发展的新浪潮。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是各商家不得不认真考虑的因素——如何让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美国《商业周刊》2005年公布的世界前二十位的最具创意的企业中“苹果()” 仍然排在第一位,这个让很多人为之着迷的牌子的设计让人过目不忘,标志性的半透明白色和干脆利落的外形贯穿始终。实际使用功能之外,全世界的Mac用户们还分享着一种共同的心理体验,我们用苹果,我们很酷。
就是要比别人多卖那么一点点。2002年屈臣氏新款水瓶的设计者刘小康在谈起他的这个得意之作时说,充满活力的浅绿色的使用和流线形设计让屈臣氏在便利店林林总总的水瓶里第一个跳了出来,整个瓶子带有鲜明的特色和时尚感,它打破了屈臣氏在市场中的品牌定位,原来成熟人群的选择现在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兴趣。刘也是香港设计中心董事局主席、靳与刘设计顾问合伙人。“屈臣氏是卖水,讲创新,很难再在水上做什么文章。这个设计带给他们企业文化一个新的方向——年轻人的时尚文化和现在的生活方式。”浅绿色的选择也或多或少迎合了当下流行的“环保”概念,又一个心理附加值。
当然这些都还远远不够,设计师所做的不只是兜售概念那么简单,设计行业里正振臂高呼的“以人为本”牵扯到非常实际和具体的工作——观察生活、市场调研以及同技术部门沟通。人们习惯把蔬菜或者鸡蛋放在冰箱的第几格里?哪个人群喜欢翻盖手机而哪些更偏爱直板?这都是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要了解你的用户并且把他们“伺候”舒服可不是轻易可以办到的。索尼为了摆脱在中国年轻人眼里属于上一辈人的品牌的困境,给了五十个年轻人每人一部数码相机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收回的图片作为下一步产品设计开发的依据。三星在这方面走得更远更快——在三星,很多时候技术部门必须费尽力气来迎合设计师的各种想法。设计师翻杂志找灵感的时代一去不回了,东西不光要好看还要真正好用,成功的设计师们必须学会分析市场,以及如何温柔体贴地“取悦”自己的用户。
刘小康说他当初设计屈臣氏的大瓶盖时除了要抓人眼球,更重要的是因为大瓶盖可以把整个瓶口包起来,更加卫生。“其实瓶盖也可以做杯子用,很多老人和小孩就是这么用的,但是因为不太容易清洗所以没有作为一个宣传的点。”这个大瓶盖里边包着小瓶盖的设计花了工程部门不少工夫,加上符合人体工学的流线造型对工艺的要求,整个瓶子的成本高出了商家的预算。“当时屈臣士还找了另外一个国外的公司来做,结果市场调查我们的设计反应更好,他们在没提高市场售价的情况下还是选了我们的设计。”
当然设计师也不总能呼风唤雨。靳埭强总结说,
创意产业的进步不单单是设计师的事情,还有赖于好的商家、好的市场以及大众支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中国过去是‘拿来主义’,每个城市都建一样的建筑,如果早一点准备,有对话有思考,就能在用的时候不用去‘拿’别人的,才能找到自己的特点。一个政府有眼光的话就应该早一点对创意进行扶持。内地未来十年还是会发展很快,很多城市都有意图有意识,这需要培养。”
香港的设计业20世纪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开始拥有一定的国际水平,但创意工业在香港也是刚刚被谈及的一个话题,特区政府成立了香港设计中心,每年请一些欧美和日本的大师到香港进行交流;而在政府参与之前,设计界自发的民间交流活动就一直坚持着。靳埭强说中国设计要把西方的好处融合到自己的文化里来,既要有国际的观点,又要有中国的视角。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很西化,一切按最流行的学,因为近代中国落后,所以大家喜欢学西方的东西。后来就想为什么要追人家呢,便开始慢慢摸索,尝试把中国的东西加进去。“不是化装戴面具或者穿古老的衣服,而是现代人的生活,怎么把它表现出来。”他觉得东方人的生活态度讲究自在,天人合一,设计里就该带出这个劲儿来。刘小康则说,中国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也不能是刻意的,中国的企业现在也都处在十字路口,是传统还是现代,本土化还是国际化,企业需要对自己的客户群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设计才能跟进。
刘小康这次把他的设计展“椅子戏”搬到了北京。这些由“椅子”这个主题幻化出来的一系列平面和装置作品本是设计师工作之外的个人兴趣——有感香港回归后香港一些人对位置的寻求,刘小康借了特区政府一批椅子杂乱地钉在墙上完成了他的第一个装置作品,“椅子”代表了一种位置和身份。此后“椅子”这个意象成了他创作的一个主要载体。刘小康说他做的一些大型的装置放在公园里,有很多人会去尝试坐到那个长达六米的大椅子上。现在已经有人对这些装置表示兴趣,它的未来也许会是一个公共设计或者商品。在这个“跨界(Crossover)”日益盛行的年代,也许这也会成为一种活跃在“主流”之外的运作模式,像英国那些独立设计室所做的一样,服务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