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理论 >> 关于《世界动画电影大师》一书之前言 |
关于我:
从
2001年10月我去英国留学开始算起到今天整整四年时间过去了。这四年我经历了很多事情:拿了一个洋学位并顺利从“海归”升华为“海待”;前任女友离我而去随即又被现任女友接管;回到母校任教并为了一辈子安心教书而在学校附近买了房子;认识了一位对于我一生都很重要的良师益友——路盛章老师;还有就是写了这本书。姜文说:“其实,我每拍一部电影都是为了让自己放松。像鲁迅说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贝托鲁奇如是说》里也讲,拍什么东西是为了忘记它。《阳光灿烂的日子》拍出来,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怀就被我锁进去了。”
我渐渐发现其实写书和拍电影一样,都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不写出来心里总感觉欠谁点东西似的,于是满怀激情与憧憬地奋笔疾书。但是一旦书完成了,我宛如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再也不想提起它。
也许这本书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与心血;也许对于一个30岁的人来说,“写书”本身就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而略显幼稚的事情。因此越写越觉得很多该说的事情没有说清楚,如果再给我十年时间,也许我会对这本书感到满意吧。
关于这本书:
这本书对世界上30多位动画大师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每位大师我都试图从传记、采访、评论三方面入手:既有我对大师生平事迹客观地、甚至毫无感情地介绍(哪年出生?哪年逝世?在哪上的学?得过什么奖?作品年表等等);又有我非常主观的、甚至偏激的评论(对其人、其事、其作品有褒有贬,绝不一味“捧臭脚”);最后还有大师们个性十足的访谈。通过这三方面或主观、或客观的介绍,可以使读者对大师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另外我试图把动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范围内进行研究。首先动画是电影,这是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先决条件。其次,动画是一门高深的、独立的艺术形式,他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不仅反映着我们的生活,而且本身也是现代视觉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把动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乃至社会现象来研究,才不会落入“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玩意”之类狭隘、愚昧的论调之中。
第三,我这人一向崇尚实话,并且对那些不说“人话”的所谓理论文章嗤之以鼻。“本事可以学不到,但是最质朴、真实的一面要是再丢了的话就太得不偿失了。”这是我教学、做人的一贯原则。因此这本书充斥着“大白话式”的语言,也许不那么“学术”,但全部是实话与真心话。我企图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与真实故事还原大师们真实、生动的音容笑貌。
但遗憾的是由于资料有限,并不是每一位大师都能做到传记、采访、评论样样具备。毕竟100年前大师的影像作品与文字资料实在少得可怜,而100年前的采访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珍贵文物。因此事先声明,以免有“骗钱”的嫌疑。
关于网络:
网络时代写作有时候令人很尴尬与无奈。当我沉浸在资源共享所带来的海量信息而欣喜若狂之时,不免感到有些惭愧——毕竟一切来得太过容易。只要你在Google搜索栏里输入“宫崎骏”三个字,就会有成千上万的相关信息映入眼帘。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我真的很难做到“洁身自好”而看也不看它们一眼。毕竟我费尽心血查到的“宫崎骏性别问题”和你查到的结果不会有任何出入。因此这种“自己和自己较劲”的做法似乎不太符合“网络时代资源共享”的潮流。
在此,我对这些无偿提供资料的网站与网友表示由衷的谢意。我在每一篇文章里都把我摘录资料的网址详细列在了“参考资料”一栏。但是很尴尬的是,我也不知道究竟谁才是资料的原始作者,因为大家都在把同一篇文章到处转载。因此我也无法找到文章的真正作者表示感谢、并征求作者意见。而只能把我引用资料的那个网站列在参考资料里面,尽管时至今日有些网站已经不复存在了。我再次深深感谢网络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网络朋友。
感谢的人:我的父母、姥姥、姥爷
我的女朋友管岛
路盛章老师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
我的学生张洁、张瑗、郑强、黄墨樵、魏星、张锋
我那年事已高的DELL INSPRION2500笔记本电脑(已经四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