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理论 >> 中国动漫:“病树”前头万木春 |
中国动漫:越来越热
今年,动漫热在全国各大城市风靡。炎热暑假,各大中城市举办的动漫巡展此起彼伏,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仅8月北京的动漫嘉年华,就吸引了数万名动画漫画迷。而在全国,热热闹闹的〝国际城市动漫展〞刚降下帷幕。10月份,〝东南亚动漫巡回展〞也已敲定在上海举行。而在七八两个月期间,仅在上海就有七个不同的动漫展举行。10月1日到10日期间,广州也有两个动漫展分别在锦汉展览中心和花城展览中心同时举行。
以动漫为主题的展览在国内一下子蜂拥而至,搅动着尚待成长的中国动漫产业。以产业和市场的面孔出现的动漫产业,不再仅仅是一个孩子们热衷的时髦词汇,巨大的潜在市场蛋糕使得商家对动漫业情有独钟。国内各种类型的动漫工作室已呈雨后春笋般崛起之势,而除了国营动漫制作机构外,民营资本也开始了大手笔的投入:2003年,湖南三辰斥资1.5亿元,在长沙麓谷软件园动工建设〝三辰数字卡通城〞,目标是年产动画片6万分钟,希望打造〝东方好莱坞〞的动画制作管理平台、〝数字艺术的梦工场〞,推出新的动画形象和动画节目,从电视动画往电影动画大片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美国和日本等动漫制作强国,动漫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动漫业仅次于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内六大支柱产业之一。韩国动画产业后来居上,其产值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其动画生产量占全球30%,是中国的30倍。我国香港动漫市场的年营业收入达46亿元港币,已超过电影产业。动漫产业,现在已经被全世界看好,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
而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中国的动漫产业至少可达百亿之巨;也有人乐观地预言,到2006年我国内地的动漫收入可达600亿元。与之相应的是,今年5月份的一份调查显示:仅对京、沪、穗三大城市,每年由14~30岁的青少年卡通主体消费群所完成的相关卡通消费总额已经超过13亿元,与日用品中销量较大的洗发水大致相当。动漫消费,在我国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蛋糕!
但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我们自己的民族动漫业在自己家的蛋糕中只分切了不足1/10的一小块。市场上充斥的是日本、美国、韩国的动漫产品,目前从事动漫产业开发和在动漫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国内企业并不多。面对动画、漫画中潜藏着的巨大财富,我国动漫企业的动作有点慢。
断裂的产业链
早在四十年前,《大闹天宫》就获得了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多项奖项。但现在,这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却打不过阿童木、蓝精灵,甚至是米老鼠。是什么让中国的动漫业被远远抛在后面?相比国外动漫成功的经营之路,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动漫动得慢,要向产业链问原因。
在国外,特别是动漫产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的日本,产业链清晰、发达:在杂志上刊登连载—选择读者反馈好的发行单行本—改编成动画片—制作衍生产品(根据漫画造型制作玩具、服装等)—开发游戏……另外,专业出版社像电影制片场、唱片公司一样运作,帮作者提供很多必要的条件:请编剧动手,成立工作室,负责组织、协调、策划、推广工作,作者只需潜心创作。漫画家通常以团队形式作战,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编故事、绘图、上色、有的专门广告发行等,每人完成一项工作即可。在动漫产业已经开始起步的韩国,就有漫画编剧这么一个专门角色,漫画家只是产业链中的一个部分。
而反思中国动漫产业,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产业链的断裂。如果把产业链条比喻为一列火车,那么现在各个车厢已经有人在做,各个环节都不缺,缺的是从整个产业链入手让火车高速地行驶起来。
国内众多漫画创作者深受产业链严重不完备之苦。国内的漫画创作,需要靠一人之力去做剧本、人物,要给人物定型定妆定个性,还要去做分镜头,这导致国内漫画家的作品更新非常慢。由于没有产业链的保障,加上盗版的冲击,内地的漫画家生存状况让人担忧。我国动漫发展,也一直缺乏具有创造性的专业人才。国内一浪高过一浪的动漫热潮,并没有推出任何培养动漫画人才和创意的制度。目前,中国的动画产业人才不到1万人,平均学历是大专。而影视动画人才总需求量在15万人,游戏动画人才总需求量大约在10万人。社会不认可,人才、师资的缺口成为制约中国动漫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才的匮乏产生了恶性循环,中国的动漫尚缺乏本土原创作品。近年来,由于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来料加工,中国的动漫画艺术与国际渐渐拉大了距离。目前,中国人均动画片拥有量仅为0.0012秒,而日本的人均拥有量是300~480秒。悬殊的数字比较出了中国动画业的差距。2004年,中国的2 000家省市电视台所规定的国产动画播出时间是6万分钟,而当前达到播放要求的原创动画片供给量只有2万分钟,还有4万分钟的缺口,几乎是中国动画片年产量的2倍。
与数量相比质量更糟:叫得出口的动漫形象寥寥可数。2002年底,北京、上海、广东的动漫消费市场调查显示:米老鼠、加菲猫、史努比、蝙蝠侠,大批国外动画形象和作品占据了中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原创动画占有率不到10%。在人们的心中,还没有〝中国制造〞的概念。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内大量从业人员忙着为外国卡通、相关产品进行加工。目前,日本80%的动画加工出自中国内地。上海专门从事国外动漫加工的公司就有100多家,玩具行业更不必说。
2003年,中国的原创动画产量是2.9万分钟,而替海外加工的动画已达到3万分钟。如《狮子王》、《花木兰》都有中国人的劳动,中国为他人缝制了不少嫁衣,自己却缺乏能在世界叫得响的原创品牌。
产业链断裂和缺乏创造性人才导致国内动漫模仿成风。随着近几年日本动漫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竞相模仿也已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这样的邯郸学步,甚至让日本动漫画家都提醒,中国的动漫画要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特色。
题材低幼化导致市场缺失
在国内某动漫说说上,有动漫迷提出这样的疑问:〝国内很多人都在说动画业的产业链有很大缺口云云,动漫产业链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不能拿出真正有创造力的、深入人心的作品,产业链又有何用呢?〞此帖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动漫是商品,具有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一个品牌卡通人物,带来的也是无限的商机。然而,中国目前还缺少深入人心的动漫形象。一项名为〝2004哆啦A梦中国缤纷行〞的权威调查报告表明,中国观众最为喜爱的动漫形象前三位均来自日本:〝哆啦A梦〞(喜爱程度98%)、〝蜡笔小新〞(97%)和〝樱桃小丸子〞(92%)。除了唯一让人记得住的〝蓝猫〞之外,还没有其他具有影响力的国产动漫形象。《漫动作》杂志不久前做的一个调查也表明,中国青少年〝最喜欢的漫画家和漫画故事〞中,前20名没有一个是中国的,只是在〝最喜爱的动漫形象〞前20名中有一个孙悟空。
在消费者定位上瞄准低幼群体,也是国内动漫界的一贯作风。低幼型动漫中的主要角色,无论是人物还是动、植物,总是诲人不倦地在那没完没了地讲着大道理,并且过多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没有创意和想像。动画形象不可爱、不好玩、缺少幽默夸张、故事老套,根本谈不上娱乐性。有人认为,中国动漫过于注重社会教育功能,给人的感觉简直像《小学生守则》似的说教。
放松、娱乐已成为现代动漫作品吸引消费者的亮点。尤其是成年人群体,他们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更喜欢在动画节目的轻松一笑中恢复一颗童心和曾经的无忧无虑。可是,在以低幼儿童为市场定位的国产动画中,成人消费群体无法找到自己需要的快感、意义和社会身份。就消费群体来说,国产动画因为其严肃的面孔已经失去了成年人这一大块市场。然后,在锁定的儿童市场里,国产动画又由于不顺从儿童消费利益,一味把生产者的品味强加于消费者,自然又会失去锁定的群体。最终是国产动漫作品,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题材是动漫产业化的主战场。只有接近生活的动画片和创造类似于史努比的品牌卡通形象,吸引各年龄段的观众,才能引领更广阔、多层次的衍生产品市场。因此,不少专家认为,应根据受众的不同年龄段开发出不同的动画片。比如,针对4~14、20~35、45~60岁三个年龄段的观众,分别设少儿类、家庭类和成年类动画片。在动漫大国日本,给成年人阅读的漫画数量远远超过给儿童的。
动漫业:好时机不容错过
国产动漫积弱已久,发展仍需走相当长的路。但〝病树〞的枯枝前头,我们却不难看到中国动漫产业的春天——中国的动漫正面临着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机。4月20日,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漫产业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央视少儿频道和已批准的地方台少儿频道要增加国产动画片的播出数量和比例;各市级电视台要积极开办动漫栏目、开辟动画时间,国产动画片每季度播出的数量不少于60%。
这一政策的背后,是市场对动漫的海量需求。国内目前有3亿在校大中小学生,拥有全球最大的动漫消费群体。漫画产业的发展急需众多创作人才,动漫教育也已兴起,目前开设动漫专业的高校院系100多个,在校人数7000余人。
文化消费市场的巨大容量和动漫专业教育的兴起,以及政府采取的扶植措施,都预示着问题重重的中国动漫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动漫的产业化也在提速。饱受国外动漫冲击的国内动漫产业,虽然挣扎蹒跚,但已有蓄势待发之势。中国动画学会北京部的方主任认为,国产动漫产业化已经初显端倪。像《蓝猫淘气》等著名动漫,都已经从单纯的动漫,延伸到服装、玩具、饮料等延伸产品的开发。国内一些传媒公司,已经开始对漫画家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宣传,漫画家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已经成为商业品牌。据称,三辰公司正在吸纳更多资金、技术与人才,与世界动画先进国家的大公司、大财团联合,与国内各大卡通频道,特别是湖南金鹰卡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以联合办频道的方式,让更多卡通节目走向市场。
在动漫产业中,除了像上海美影、各大出版社等动漫生产大户以外,民营动漫公司在总体上已经占据了优势,在去年的市场份额中,63%划归民营公司囊中,民营资本的崛起,给动漫产业带来了新鲜的动力,也给国内动漫产业的崛起带来新的希望。
(来源:中外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