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理论 >> 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Steamboy) |
最近大友克洋的作品《Steamboy》(蒸汽男孩)在香港重新上映,虽然DVD版在本年5月末已经推出,但观众及加入官网中文讨论区的人也算不少。笔者月前购入DVD版本,一直没有好好写下一些意见,今月就趁此机会撰写一篇评论吧。
故事简介
19世纪中叶是工业革命的颠峰期。英国伦敦的机械天才少年雷利‧史汀收到发明家祖父从美国寄来的〝蒸汽球〞,却受到一帮来自美国奥哈啦基金会的爪牙的追捕。
在这复古科幻世界里,雷利被英国情报组织的罗拔.史提芬逊一行人救了,但蒸汽球却被抢走。雷利再次被基金会的人抓到,却发现原与祖父进行实验后宣布意外死亡的父亲仍然在世;他加入了基金会,目的是在伦敦博览大会上,展示依靠蒸汽球产生之巨大能量推动的兵器群──当中包括巨型的蒸汽移动城市!
此时基金会人等放出强力兵器与英军互相屠杀,父亲乘乱激活蒸汽城市,务求让各国准买家看清其战斗工具的威力。祖父出现制止可惜蒸汽城仍然是开动了,整个伦敦可能顷刻毁灭。被拋出城外的雷利依靠夺回的其中一个蒸汽球起飞,逃离情报组织的制肘,原来他们都不过是想得到蒸汽球力量。雷利排除万难,来到蒸汽城上,誓要阻止父亲的疯狂行径。蒸汽男孩面对着科学的创造与破坏这两面抉择,在旧世纪新时代之间努力寻找真正的道路。
影片评论
为了配合伦敦及旧世纪的感觉,本片刻意采用一些带灰的色调。而很多场境都运用了计算机特技,CGI的数量不比现时全立体3D动画少。本作并没有太多的飞车动作,有的多是雷利驾驶蒸汽球飞行器又或者其它蒸汽机器的追逐。Run and Chase是动作大电影的其中一个主要题材。本作内的动作场面承继着以往作品的优势,生动地呈现了惊险万分、却是运用复古玩意来表达的少年冒险。从这种种,蒸汽男孩的制作是上乘的。
画面分镜的成熟处理,令全片有几幕刺激的动作场面可算是凸显匠心独运的。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大友并未采用近年时麾的镜头手法来突显某些巨大物体、夸张场景的深广。例如蒸汽城由发动至被毁你不会看到360度环回的〝Matrix〞式画面,又或者天空的云块不会斗转星移的晃动,雷利不会在天空中翻滚亦从无主观镜头来展示其身处的空间感(其中由近拉远透过不同层次景物来制造空间感的手法却用了2~3次,可是却是用在静态场景)。本片总是平实的将画面交待,多余的3D伪装或者过火的手法都没有用过。大场面的处理是以电影感为优先,平衡的取舍非常好。
论气氛是很足够的了,至少能做到〝充满蒸汽〞的效果。那种像〝世界名著〞动画系列的背景构图也很能取悦观众,最头一段的灰暗与机械的生活感更令笔者想起美国导演Tim Burton。
但笔者认为,在画面效果上可以再增进很多。首先,在画面特效上作为主体的〝蒸汽〞表现只可以说是平平。如果是要动用12亿日圆的资金而其中大部分是用在计算机动画处理技术上,那为何蒸汽的表现却像早年的计算机游戏?而大部分爆破、浪花、冲出的气流都是用传统的手绘烟雾表达方式。
CG蒸汽在此作中是多层的、晃动的平面白雾。而无论是远是近,那种层次感是一样的,即那些蒸汽的粒子没有分别,只是白色亮度不同,动态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因始终不是真正3D只是传统层叠式处理,其它景物人物不能好好浸进雾里?还是认为这种效果就够?
较为立体化的蒸汽流在片中也间歇出现,但好象是不能与画面配合。这比起像薄片的烟层理应更有视觉感,只要留意那些配合深色背景的画面就能了解到。笔者一直觉得整套片如果能以一部分Toon Shading人物制作会有多好的效果。现在只能做到平面动画最大的极限吧﹖
撇开大部分称赞,对此作评为平面动画(非3D,不是主要由计算机生产)做出的〝复兴〞行动,或者所谓〝正统派日本动画〞回归等的主观意愿;我认为作为一出如此庞大又历时八年的制作,在这样的计算机技术条件支持下应该更精雕细琢。为何现在会出现这种比较古旧的效果呢?现时CG技术上所谓雾化、水面镜纹等等特效,已经推陈出新。很多这类东西皆于此片制作中期的90年代末不断成熟并利用于各种拍摄之上。蒸汽男孩一片内云雾、水面、冰泊、烟火(雪景除外)等等全部与其本身的人物画面及背景画面风格相似──都是90年代的,只用一部分不夸张的CG去修饰,大部分都沿用手绘画。有理由相信制作群可能是不依赖新技术;另外,或许如喜欢堆砌评论的动画爱好者一样,认为是大友导演、木村真三(美术)、安田裕章(CGI)、桥本敬史(特效)及外丸达也(总作画导演)刻意做出来的鬼斧神工云云。
总之,此片在画图构图上或在处理上,整出作品荡漾着古旧的动画风味。难道在制作道路上,大友克洋始终是与其日本同业GHILBI一样,都向同一目标迈进?
本片特别值得称赞的是音乐十分出色。音乐创作者Steve Jalbosky是美国的电影音乐作家,曾为《珍珠港》等电影配乐。本作的主题作品〝Ray's Theme〞,事实上要到片末字幕画面才能完整播出,细听十分有大电影的味道。分段落的铺排方式及使用管弦乐式演奏,是美国电影常用的手法。这在日本动画电影中使用不是第一次,然而却是现时最好的一次。
蒸汽机械设计十分讲究,笔者个人十分喜欢Steam Cycle的独轮木车。其余的都是一些改造式复古设计,反而蒸汽城却是不太吸引的一项。同年知步里(Studio Ghibli)的宫崎骏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则独到得多。人物方面,有很多独特的点子,例如女主角史加丽的造形感觉很典型,一看上去就已经说出了本身性格。本片中很多人物都是这样,这实在是无话可说,完全是设计者大友克洋的个人实力与创作魅力。唯一一个人物笔者觉得不太行的就雷利父亲艾活,他的〝黑武士〞式复仇者造形,说烂不烂说酷不酷。如果他能够有些更奇怪更叫人不寒而栗的特点,不是能加重一点戏剧效果、更有力的渲染气氛及主题吗?
配音方面,主角两人起用了新进女星担岗:雷利是由铃木杏声演,史加丽是小西真奈美。在此要称赞小西的演绎。全片中那傲气与刁蛮任性的台词表演我感觉不到是新人之作,反而有错觉是有名配音员的演出。
DVD香港版本是足料版,内含一本有详尽资料的小册子。希望往后有更多这类尝试,令港版动画DVD不会再只得一个纸壳与影碟。
蒸汽世纪的古老科学观?环保的科学观?
笔者在写本文前曾参考过网上的批评及讨论。外国或亚洲各地传媒对大友作品的吹捧,是预料之中。而不幸地华人圈子里的中国内地、台湾及香港也并不见得热烈,流传的是较为温和的赞赏。在日本讨论区,似乎此作并不太受落,一般的批评都亦并不深入。
网上有一篇被不停转载的感想文章是来自台湾的JOJO,该篇文章较为着重欣赏心态部分。笔者并不想本篇评论走向感性,始终想以科幻作品的视角方向来作理解。笔者认为《蒸汽男孩》一片并不是很好,如果评论太狠可能被别人指为〝诬陷〞,总之写这作品的批评意见有点压力。这是我没预想到的。我不知道亦不会估计和推测此作品为何在日本票房惨败。这留给各位自行判断,事实上我亦没有这个资格去做。
去年有三部类似的电影出现,除了先前提到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外,有一出美国电影叫作《轰天战士决战明日世纪》。那是描写飞机时代(1930年代)纽约的冒险故事,片中更出现类似宫崎骏《天空之城》的设计物。其实这一类作品都可以归类为复古科幻。
在《蒸汽男孩》策划阶段前有一部电视动画叫作《冒险少女娜汀亚》(1990年GAINAX作品),是改篇自凡尔纳的《海底二万里》。今天再创作这种故事的魅力在于,在有限的复古科学环境,如能幻想出超越当时时代的产物,那故事主人翁就立刻拥有超人力量,过着不平凡的生活。比起现代科幻作品要急于寻找未出现的科技更容易处理。凡尔纳则不同了,在他的时代,蒸汽力量做制造出潜艇,当时大可称为妄想,想必被讥为无中生有吧!
在台湾官网中,大友克洋在访问中谈到他的两部作品都是想讨论〝科技与人性〞。是人类得到某些科技后的问题:《Akira》中是讲超能力,蒸汽男孩是讲旧世代的蒸汽力量。事实上这种科学观不算新。几十年来我们得到了核能、太空科技、电子科技、遗传技术等等多样化的科学力量,这个问题偶然都会在人们心中冒出来。难得的是,大友克洋竟然跟许多日本动漫作家相同,有着一个核心一样、表述不相同,环保的绿色科学观:科学可带来力量,滥用这力量或用于战争等是不正确的。
那是日本式的反战、反原子弹、反污染主张吗?
现代人不是已经默默接受着科技的危险,警惕不再烦恼,尽量去扩展科技成果吗?已经很少见其它地区作品有这类讯息,虽然惊险的科幻题材是历久不衰,其它电影作品就是不再抱有大友克洋这种比较传统的科学观。笔者一直认为《蒸汽男孩》的内容是日本式哲学,用欧美童话故事的表皮来包装的。
《蒸汽男孩》是一出少年冒险,故事直接明快没有任何难解部分,如果满足于此这片子是值100分的。如果进而探讨一下那个有关科技的讯息,可能就会觉得未能完满地探讨问题。或者,这电影可以当作一个开端与助力,令你不停学习,走进探索路途;就像那小伙子带着蒸汽力量勇敢面对难题与挑战,迎接新的未来一样。
(来源:动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