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动画理论 >> 三部迪士尼动画之己见 |
这里想讨论的是迪士尼三部动画,分别是《熊之历险》、《狮子王》及《花木兰2》。拣选这三部是有偶然成份(两套从租碟铺借来的),但拣选这三部的动画的一个考虑,是望既能够表述迪士尼动画的多样性(因庞大制作队伍而有的不同风格与取向,及为配合工业化生产而不断加上新素材──如异国风情或影画技术),同时亦触及迪士尼的一致性(如创办人迪士尼强调的重建道德、伦理传统──主要为基督教)。
先谈《熊之历险》,故事大纲是借印弟安人关于北极光的传说,带出个人如何透过人格品质的培养而变得伟大。主角印弟安少年一直相信人要变得伟大最重要的是勇敢,为了捕获的鱼给熊吃掉决心把熊捕杀,却累他最敬重的大哥丧命。为报仇,最终将那熊杀掉,但化为极光精灵的大哥(所有生物死后的归宿)这时却将弟弟变为熊,主角为回复人身而踏上寻找极光之旅,路上伴随的是一只跟母亲失散的小熊及不再认得他而多番企图杀他的二哥,透过跟小熊其处而惊问到底熊跟猎人那个更可怕,亦对二哥对自己的仇恨深感困顿迷妄,更在得知他杀死的熊竟就是小熊的妈妈而深深悔咎,最终因领悟爱而成族中伟大一员,亦为抚养小熊而放弃变回人的机会。
这是套很好的电影,除迪士尼动画必备的可爱造型,不错音乐外,此片亦带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省,从动物立场看世界,籍印第安文化带出人与自然共融的理想。真善美,爱与诚在片中确能细腻动人地表达,难怪不少 fans 如此迷恋。
《狮子王》同样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大纲是小狮子生长于山明水秀,绿草如茵,生活美满,一切事物井然有序的环境,父亲狮子王凭籍力量与勇敢,作为这国度下地位最高的王者,享受尊贵与荣誉。小狮子就在这里的西式豪门大宅,学习过尊贵生活,身体光滑柔亮,心境愉悦健康。然而在这明媚国土以外,亦有一块阴森恐怖,黑暗污秽的国度,到处是象征死亡的腐骨,主宰这地方的是一群豺狼,牠们目光狰狞,贪婪而暴戾的噬吃着腐尸,灰黑的身体跟环境溶为一体,给人的感觉就是灰暗与阴森。活泼反叛的小狮子就是不听父亲劝喻,一次又一次的闯进这黑暗国度,父王亦一次又一次进行营救,但不幸是父王最后因营救儿子而战死在这里。小狮子深受打击,堕进失落、悔愧、颓废、流落的生涯而不能自拔,幸得友人相伴扶持,终能熬过黑暗,寻回自信。
就这部电影,曾跟任职教师的友人攀谈,她指这套戏描述父子情很好,在播给她的学生看时,学生表现投入,不少更对因小狮子的莽撞带来的不幸而见眼湿;面对那些妄撞反叛学生,这样的电影较谆谆善诱可能更有效。
我不否定友人见解,但此同时对戏中忠奸分明的世界亦抱怀警惕之心(对照也实在兀突吧)。例如我会问,戏中的两个世界是如何被描绘及当中的意识形态是甚么(尤其迪士尼向来闻名的是其宣扬的白人、男权、中产、秩序等意识形态),而戏中的文明正是光亮、整洁、物质丰裕、社会阶级秩序分明的这样一种世界,相对不文明是阴暗、污秽、贫乏、失序的。若以此对照回看现实,那不文明是否仿若比拟先进国家的贫民窟?又或泛指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豺狼的饿相实教我联想非洲饥民)?戏中文明世界对落后地区的理解,就是这些地方污秽、贪婪、罪恶,对应的态度就是划清界线,拒绝交往(将贫穷化约为个人品格问题,不正是新保守主义的主张?不正是布殊的国策吗?)。
若再看戏中一幕豺狼粗暴噬吃腐肉的描述,可发现当中是没有小豺狼的,这又是不是新保守主义对伦理败坏的投射?又可见跟豺狼的狼吞虎咽相对的,是小狮子在玩弄一头老鼠时,却被教晦要尊重食物,不能玩弄食物,在此塑造的是文明与不文明的吃,但甚么是文明呢?片中没有描绘狮子撕开肉块进食的画面,也许这就是文明的忌讳,文明可诠释为一些只存在于抽象思维的东西,若回到现实就成残酷的反讽,忌讳与隐蔽不正是文明的本质吗?至于迪士尼立场,很明显不是除蔽吧!
最后谈谈《花木兰2》吧。故事大纲是在第一集花木兰代父从军拯救国家而成了国家民族英雄,皇帝对她更是礼予及宠信有加,今集皇帝为了跟邻国结盟,而将三位公主许配给结盟国的君主,花木兰跟其心上人(一名将军)和三名士兵就负责护送三位公主到邻邦,护送路上有两条主线(又是两条),分别是三名公主爱上了三名士兵,及花木兰的守护神(一条只有猫一般大的中国龙),为害怕花木兰结婚(改姓)而不用牠守护,一路上制造争端以破坏二人感情。故事最后当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化解邻邦君主不满的方法(公主们悔婚,花木兰原本愿意替代公主嫁给该国王子,终为将军拦阻),是守护龙假冒邻邦(掌姻缘)神祉,命君主取消婚约,让众有情人成亲。
不知道此戏有没有在香港上映,大概上映了亦票房差劲吧!作为中国人观众,对此片评价是极差,除了花木兰确为中国的历史人物,片中拼凑的大量所谓〝中国元素〞甚是古怪,那条守护龙角色可算不知所谓(荷里活电影似乎总爱加上爱迪梅菲式啰嗦角色,虽然《熊之历险》的小熊也是此类,但小熊诉说的故事跟故事推演尚能平衡配合),中国人上契神祉或祈求祖先保佑是有的,但成了守护龙却是太无稽。此外,该片企图透过太极图案带出中国阴阳(男女)契合的婚姻观,但以太极黑白两半作为订情信物,实在恕在下孤漏寡闻;还有皇帝竟只派五人护送三位公主,或花木兰提出以自己替代公主出嫁而邻邦国王竟欣然接受,莫不显示该片对异国风情的马虎与轻视。
至于整个故事的核心,就是每人应为自己所爱(相信感觉)而冲破社会、政治及传统的框框;换言之,美国式自由(恋爱)主义就是超越文化,表现世界大同的普世价值。异国文化是甚么不重要,反正美国观众多不大清楚,其作用只是作为点缀,点缀的目的是为了探奇和产生危机感(如政治婚姻的不人道),只要出路是美国观众熟悉的(找到心上人并普告天下,而不会是道家式的遁入山林),其它元素的真假有何相干?(看片末的制作班底,见大量日本名字,难怪戏中人物跟日本武士有些相似)
写这篇文章,就三部迪士尼动画进行分析与探讨,是希望给喜爱迪士尼的朋友带来一点思考空间(不是谦虚,只能是一点),尤其迪士尼的文化定位之一是重建美国传统伦理价值,我实在不敢妄断这样的定位是对还是错。因为要讨论的话,实在只能回到具体的故事和人物,故事可以是对真善美的探求,但亦可能是富裕阶层对基层及贫穷的歧视,或大西方主义对非西方的鄙夷。而本文虽然借三部电影提出不同面向,可是这些面向亦不是非此即彼的,更多时候是亦此亦彼(例如《狮子王》既有温韾感人的父子情,但同时可见富裕跟贫穷的阶级对立)。希望大家在喜爱那些动画人物的同时,能多思索各人物的性格与文化意涵,细想人物的价值象征是否值得爱戴(如本人对Snoopy的那份自在洒脱便颇喜欢),置价值欣赏或批判高于形象迷恋。
(来源:动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