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学习心得
前几年,逸安看到市面上的国产编剧教程都千篇一律、大而不当,很想自己也写篇编剧教学的东西;后来接触到一些编剧高手,才发现自己从前有多么粗鄙无知,真是“无知者无畏”。有个编剧朋友的msn名字叫作“井底小蛙”,不错,是有自知之明的。而更多的那些侃侃而谈吐沫横飞的所谓编剧,他们恐怕连井口的那一小片天也不愿意去看吧。
因此,这篇帖子不敢叫作编剧课程,只能叫作学习心得,诚心诚意毕恭毕敬地向好编剧、好作品学习。
肯定没什么系统性,随便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1.戏眼
戏有戏眼,就是一部戏最精彩、最好看的地方。一个好编剧,应该有对戏眼的敏感性,能在看似平淡的故事或人物关系中找到最能发挥、做戏,而且恰当不做作。
这两天手头的一个剧本交给台湾方面和国内方面有经验的编剧看,得到的反馈惊人一致:很多好的人物关系设计浪费了,而过场戏、交待戏却写得很丰富,甚至很好玩儿。问题在哪儿呢?仔细想,应该就是原编剧对“戏眼”没有敏感性。原编剧是业余作者,有很深的生活功底,所以有些片断能写得精彩,但整体的结构就差,也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使力气。
本来我还是比较喜欢原剧本的,现在反思,我也被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蒙蔽了。这些东西只能看个新鲜,却不能维持一部戏吸引力的长久。
那么,“戏眼”该如何定义呢?谁能说清楚?
2.戏的效率
从戏眼的问题上联想,写戏也是要有效率的,就像干其他工作一样。费了好大力气写一堆可有可无,删了也不影响剧情发展的戏,是否有必要?或者同样要达到一个目的,比如交待一组人物关系,你是用四五场戏还是一场戏解决?
昨夜看湖南卫视播的《创世纪》,对其中一段戏很有感触:
霍景良的太太招呼女儿去商场购物,看中一件黄色裙子,却被店员告知被另一女人订下了。这时另一个女子不怀好意地出现,正是她订了那件黄裙子。此女子冷嘲热讽霍太太,而霍太太神态自若应答谦和。可是镜头一转,霍太太取了另一件裙子进试衣间,马上沉稳地打电话给银行,说丈夫的信用卡遗失,要求对方立刻暂停使用信用卡及附属卡。再下一个镜头,已经是霍太太和女儿在商场门口,丈夫霍景良匆匆赶到给那女子解围。
好了,让我们分析这一段戏,片中大概就3分钟,可却交待了众多内容:
首先,这短短一段戏,是霍太太出现的第二场戏(第一场是过场,接女儿去商场);霍景良出现的第一场(没记错的话);霍景良情人的第一场。
其次,人物关系的交待:霍太太和霍景良的关系――没有离婚,表面平和但基本名存实亡。有第三者,而且已经公开化。第三者在挥霍霍景良的钱,而霍太太也心知肚明。霍太太和第三者的关系:谁攻谁守?
再次,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霍太太的沉稳老辣;霍景良的无奈与冷酷;第三者的飞扬跋扈。尤其是霍太太,先谦和退让,随即直取要害,其心机和城府让人叹服!
再多分析,此段落毫无浪费之处。按照一般想法,霍太太进试衣间打电话停了丈夫信用卡后,接着应该写情人怎么刷卡结账时发现卡被冻结,然后出丑,然后大吵大闹,给霍景良打电话让他来解围等等,可是没有,这一大段全省略了。但是,没有那一大段,情节却一样看得清楚明白。
这就是戏的效率!《创世纪》的编剧,自然也深知戏眼的所在!
吴兄学问大,引经据典!具体戏眼怎么定义,我也没想好,也许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吧。
有一点很同意--“写剧本更有点进入数学和几何的感觉。也可以说剧本写作是立体的。”就是说,一定要有理性的意识,决不能被兴趣和冲动带着到处走。
再写一段:
3.偶像剧男女之间的障碍设置
看到另外一个帖子续《东爱》,记起多年前研究爱情偶像剧时的一点想法。当时连续三天,分别看了三部爱情偶像剧。
第一天:《流星花园》
第二天:《悠长假期》
第三天:《东京爱情故事》
当时体会,三部戏就像上台阶,后面的比前面的高。高在哪里呢?刨除制作和表演不考虑……
爱情偶像剧,故事无非讲一男一女怎样相识相爱。当然,为了好看,总要制造各种矛盾,就好比赛车游戏,终点就在那里,但绝对不让你轻易到达,总有不知哪儿跑出来的行人啊,故意捣乱的慢车之类制造麻烦。
男女之间的爱情是故事的正推力,那些障碍就是逆向的阻力,正推力太大或者逆阻力太大,故事都没办法进行下去;只有两者旗鼓相当各胜擅场,这戏才好看――此道理不难理解。
回过头说这三部戏,分析他们的逆阻力是什么。
《流星花园》:故事开始阶段,是阶层的差异――富家公子道明寺与野草杉菜。之后,是各种各样的误会,和第三者的出现。
《悠长假期》:年龄问题――叶山南比秀赖大很多,所以两人之间总觉得别扭。年龄差距导致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的差距。(当然,其实还有很多别的矛盾)
《东京爱情故事》:丸子犹豫的性格和可怜的善良,导致他的摇摆伤害了莉香。
看出什么了?
流星花园,它的障碍是刻意的、偶发的、外部的
悠长假期,它的障碍是自身的,但也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东爱,它的障碍是基于人物性格、内心的
从编剧的角度,孰优孰劣,孰难孰易,一望可知。
4.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一部老国产动画片中的人物,一个总是糊里糊涂,一个总是看什么都不顺眼。两个人凑在一起,好玩儿极了。当然,动画片的宣教目的,是让小朋友们别跟他俩学。
负面人物能当主角吗?从这动画片来看,似乎可以,但仔细想想,这种宣教类动画片的主角和一般影视剧的主角是一个概念么?处理的角度与手法一样么?《邋遢大王》每一集快完的时候,都有亲切的旁白声音,批评教育他一番,电视剧似乎还没发现有这么干的。
小朋友们,天性爱调皮捣蛋的,所以弄几个跟他们一样毛病的主角,他们就很喜欢;在教育没头脑、不高兴和邋遢大王的时候,这些小朋友也自然受到教育。
电视剧呢,虽说主旋律也是想教育教育观众的,可谁要跟上面的动画片一样真摆出教育世人的嘴脸,那纯属脑子进水,就等着被砸吧(看看《无极》的下场)。咱都是成年人了,谁服谁啊?!
影视剧的主角,尤其是电视剧的主角,一定要讨观众的喜欢。这人可以像张大民一样窝囊,可以像刘老根一样老土,可以像叶容添一样不择手段,可以像道明寺一样狂傲跋扈,可以像傻根一样幼稚可笑,但一定要有特别的东西吸引观众,让观众喜欢。张大民的“贫”,刘老根的“滑”,叶荣添的“韧”,道明寺的“酷”,傻根的“憨”……不一而足。
在版上曾经看到过有人想写魏忠贤。请问,魏忠贤有什么地方讨人喜欢呢?
话说回来,不论没头脑、不高兴还是邋遢大王,即便有那些毛病,谁又能说他们不可爱呢?
5.闲笔?废笔?妙笔?
看似无关情节的一点闲笔,有时候是拖沓的废笔,有时候却是精彩的妙笔。如何区分呢?
例子还是来自这两天看的《创世纪》。文彪因为母亲和弟弟的事儿烦闷不已――弟弟欠了上百万债,母亲说不还钱就没命;而好朋友荣添却在考验他的良心底限――具体情节不讲了,反正文彪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很苦闷。晚上,回家,灯却出了问题,忽明忽暗。这时善良的颖欣也在,跟站在梯子上换灯泡的文彪讨论问题,在一片黑暗中鼓励他。最后忽然房间里一片光亮,颖欣看着换好灯泡的文彪说:“所以,要对未来抱有希望!”(大意)
为什么要换灯泡呢?让文彪和颖欣两人面对面聊天不可以么?当然可以,很多电视剧都这么干的。随便找个酒吧,餐厅,或者就在家里,主角们空着手,面对面热烈地讨论事情。
为什么换灯泡?这不是将来某段戏的铺垫,只是一个小细节,对于情节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可以算闲笔。那究竟是废笔还是秒笔呢?
首先,通过灯泡出问题,给本来就事事不顺的文彪再找点麻烦,让他本来就烦的心情更加沉重,这是表面上的戏剧功用。
其次,通过光线的变化,契合文彪的心境。从忽明忽暗,到全黑,到一片光明。这肯定是编剧想到的,观众也一定能感受到,但不一定能意识到。
再次,使画面视觉更好看。两个人面对面说话还能拍出什么花样来?可是一个站在地上一个站在梯子顶上,这人物位置关系的变化,哪个导演不欢迎?
最后,换灯泡给了颖欣一个双关语总结的机会,这是编剧在抖机灵呢,呵呵。
可见,看似普通的一场对话戏,只要多花心思,一样也能与众不同,精彩好看;而影视剧中那些看似无用的闲笔,我们也不妨去琢磨一下,到底是废笔还是妙笔?
6.小道具
有一些编剧,只会用台词码事儿,用台词交待故事和情节;还有一些编剧,能用动作或道具来表现同样的内容。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后者。
用活小道具,有时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随便举几个例子:
《东京爱情故事》里面的一小块拼图,通过拼图给莉香和丸子制造了机会,拉紧了距离。
《香港制造》里,用作创可贴替代品的卫生巾,太搞笑了。
小说《围城》里,那位三闾大学教授桌上,永远放在最显著地方但不发出去的给政府高官的信封――人物特点一目了然。
日剧《恋爱世纪》里,那无处不在的水晶苹果,估计后来卖这种工艺品赚的钱比卖片子赚的钱还多。
《创世纪》里,荣添替出国的海伦养小苍鼠,还弄了视频上网,他每天都关注着页面的点击数,希望海伦看到。通过这种设计,给荣添思念海伦找到了一个合理和感人的出口,这比让荣添找志强或谁诉说思念的方式要高级得多。
小道具也不一定仅仅能起到刻画细节、衔接情节的作用,有时还能有更多的功效,比如说暗示象征。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LEON的那盆绿色植物,开始是给这个冷面杀手的形象赋予温暖,之后成为小女孩与LEON关系发展的见证,最后成为小女孩对他的寄托,更成为新生活新希望的象征(种在了大片翠绿的草地中)。
小道具经过发展,有时甚至可以成为故事的核心,小道具成为大道具。
一对恋人分别,女孩送给男孩一盆永远盛开的花。男孩每天精心照顾这盆花,看到花就想起女友。有一天,这盆花无缘无故地枯萎了――不用问,女孩肯定出事儿了。
浪漫爱情片:男孩不辞辛苦找到了女孩,帮她解决了难题,两人在重新恢复生机的花前发誓不再分开。
悬疑惊悚片:男孩去找女孩,却在女孩的住处发现了许多盆同样的还在盛开的花。同时发现女孩之前还有若干男友,却全部都死了,而每一个死时,身边都有一盆女孩送的已经枯萎的花。
社会问题片:男孩找到女孩,放心发现女孩无恙,但是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经过空气检测,原来不远处新建的化工厂排放出大量不明污染气体。男孩在女孩的帮助下把化工厂告上法庭,这盆花作为关键证据。
科幻片:男孩带着这盆花找到女孩,得知这盆花原来是女孩当宇航员的父亲从外太空带回来的。看到花死了,男孩不经意扔到了垃圾堆。不料第二天发现,垃圾堆上开满了花,而且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蔓延,怎么也杀不死――世界末日就这么到来了。
7.多线索与单线索
评书里常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表示一件事儿到这儿分岔了,需要分开交待。比如晁盖劫了生辰纲,宋押司帮他们打掩护是一枝,杨志落魄上二龙山又是一枝。想想,《水浒传》真是完美的例子,前一半各路英雄好汉上梁山的故事交叉纵横,是多线索并行且互相影响;而108将聚齐之后,基本就是战官兵再招安的单线索了。
对于电视剧来说,多线索好还是但线索好呢?不一定。现在常见的电视剧,以单线索居多,比如《中国式离婚》,虽然有陈道明和蒋雯丽两人婚姻关系的线索,有东北两口子和蒋父母的感情两条线索,但主次分明,后面两条基本只是附庸,所以逸安觉得仍然是单线索故事。又比如《失踪女人》,讲一个漂亮妻子忽然失踪,丈夫追寻,发现巨大阴谋――虽然从开始看似简单的感情问题急转至悬疑丛生的阴谋,但脉络清晰,走向单一,整体上也是单线索故事。再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从头到尾就是哥仨在那儿斗,线索单得不能再单了。
多线索的呢,似乎根据名著改编的更常见,比如《天龙八部》,比如《三国演义》。
电视剧似乎更适合单线索。电视剧没有电影的强制观赏效果,线索多了容易乱;人物多了记不清(所以群戏难做,总要求确定男一女一)。
但多线索也有明显的好处,有助于故事更丰富,人物更立体,更显大气。如果想写出史诗效果,多线索是必须的。
从叙事上来说,单线索故事的推进一般是波浪形或者台阶状,沿着一条线,起伏、转折、回旋,直至最后的终点。多线索故事可能更像风铃,不同线索并行发展,当有风吹来的时候,不同线索互相交叉碰撞,演绎出精彩的响声。这样看来,碰撞出火花的机会,多线索故事会远远超过单线索故事。但是多线索更见功力,不同线索的铺陈既要合理还要有序,因为电视叙事的线性,还要掌握好节奏和衔接。就像用线搓一根粗绳容易,织成一块布可难多了。
多线索还是单线索跟篇幅也有关系。20集的东西,单线索足够了;但40集50集的剧,相信没有谁能靠一条线索撑满。
最后,多线索和单线索的区分也并不一定是很明确的,一般一个剧总有主线附线。逸安的区分,是看附线是否有完整的起承转合,对故事结构是否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什么会忽然想到说这个话题呢?因为昨天和一位我很佩服的编剧聊故事,说到多线索该怎样写。以前逸安的概念里,多线索就是几条线索平行发展就行了,但从他的讲述中学习到,多线索真正的价值在于多条线索发展过程中,线与线之间的碰撞、勾连和嬗变!逸安闻之,醍醐灌顶!在此向这位编剧达人表示衷心感谢!
8.失忆、车祸、血缘关系
无论电影电视剧,编故事的时候都有一定的套路,也有一定的桥段,拿来就用。记得上的第一堂编剧课上,老师说了一句很深奥的话:“故事编不下去了,最简单的办法是要不死一个人,要不出一个新人物。”当时什么都不懂,觉得这是天底下最深奥的废话,后来自己试着写东西,才发现其实是天底下最朴素的真理。死一个人,不但吸引观众注意力,而且剧中其他人物的态度和关系也自然会因之改变;增加一个人,平衡也会打破,也有了继续做戏的空间,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就不一一枚举了。
除了死人和出新人,其实还有一些最常用的招数,逸安觉得最典型的有三种:失忆、车祸、血缘关系。
失忆,比如说韩剧《冬日恋歌》里面裴勇俊演的那个帅哥,《创世纪》里的田宁,还有《流星花园2》里面的道明寺,还有《我的失忆男友》里的古天乐、《河东狮吼》里的张柏芝……发现没有,都是偶像剧/言情剧/喜剧。失忆本来是一种很严肃的心理疾病,可是到了咱们编剧手里,就成了随意玩耍的好东西。失忆的好处在于:能煽情――爱人在面前,偏偏想不起认不得;有期待――什么时候能找回记忆?有矛盾冲突――找回记忆的时候,接受现实还是逃避?选择失忆时的感情还是失忆之前的感情?
车祸就更多了,甚至有些是跟失忆连起来用的――车祸导致失忆,上面例子中,《创世纪》和《流星花园2》便是。车祸的用法与失忆不同,失忆是过程,是状态,是矛盾冲突的平台;车祸是动作,是情节突转的肇因,是为下面的内容做准备的。具体咱就不分析了,因为影视剧中的车祸简直太泛滥了,编剧真应该好好开动脑筋寻找一些不一样的致伤致死法。
还有血缘关系。在血缘关系上做文章,一直是咱们最喜欢最方便的。如果细分类型,竟然也有多种。
孪生型:以老电影《姊妹花》为代表,孪生的兄弟、姐妹因为什么原因,天各一方,成长于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然后忽然相遇,产生剧烈的碰撞;
情人型:热恋的一对情侣,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一方的父亲或母亲苦苦反对,原来其中一个竟然是他或她的私生子!两人竟然是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妹/姐弟!(段誉和木姑娘)
寻子型:出生的时候,两家人孩子抱错了,养到很大才发现,于是拼命要找回自己的孩子……
恩仇型:一个孤儿,斗天斗地斗社会,受人教唆要对付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结果发现这仇人竟是自己的父亲!
以上只是临时想到的,其实还有很多变种,《蓝色生死恋》是很好的范例:本来的兄妹一家亲,后来发现是妹妹出生是抱错了,于是寻子;找到后两个女孩互换家庭,生活条件形成巨大反差变化(孪生型和寻子型都会重点表现的内容)。发现兄妹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后,别样的感情萌发,多少年后,两人想结合,却面临家人和朋友的反对!这种设计比一般的情人型要高,可以看作情人型的反向处理……
看上去,失忆、车祸和血缘关系已经太庸俗了,但仔细想,这不是它们本身的错,失忆、车祸和血缘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而且确实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在影视剧中出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关键是怎样处理。前天看了一部日本电影叫《明天的记忆》,讲一个49岁的中年男人罹患痴呆证,记忆力逐渐丧失的故事,真挚而感人。最喜欢处理失忆的态度,不恶搞、不回避、不美化、不恶煽情,但是细腻而动人。这样的剧本拿到咱们国内,像逸安这样的责编手里,多半会被枪毙,理由是情节性不够,不够煽情。
车祸也同样。三色之《蓝》,开篇就是车祸,整个故事都是由此而展开,但有谁觉得那场车祸刻意而低俗?可见,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写,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才是问题的关键。就像西瓜刀,拿它砍西瓜就是正经用场,拿它砍人就上凶器。谁也不能怪这刀为什么那么锋利,只能怪拿刀的那只手居心不良
|
|
复制本文地址给好友 -
动画创作家园QQ群①:2444514(满) QQ群②:15363563(满) QQ群③:48533909(满) QQ群④:44832229 (满) QQ群⑤:43100861 (满) QQ群⑥: 48773990 最佳分辨率 1024×768
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冀ICP备19004920号-4
如果您感觉动画创作家园不错,别忘了告诉您的朋友哦,朋友会感谢您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