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爱迪-动画创作家园 >> 剧本理论 >> 好莱坞的“剧本医生” |
好莱坞编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与我们想象中的作家完全是两码事。说形象点,他们就是流水线上的一道程序、大机器里的几个螺丝钉,会被随时替换。但这工种却又高度发达,分工细致,如他们当中有些只管写对白,有些负责编情节,有些着重人物勾画等等。
一部好莱坞大片,其起源往往不是一部完整的剧本,而是某人或某群人的一个构思。当这个构思得到实权人物的认可和支持后,它才会扩展成一个“处理”(treatment)。通常“构思”只有半页或1页,而“处理”则可能长达5页至10页。走完这一步,制片人才会雇来编剧。
你可能以为剧本写完初稿后,编剧根据制片和导演的意见进行修改,直至通过,然后进行拍摄。这可能是我们熟悉的制作程序,但好莱坞往往不这么做。原因是:在剧本完稿时,某些该片的“大腕”很可能还未选定或未进驻剧组,如主演、甚至导演都可能没着落。而他们的驾临意味着剧本会遭到新的审视。而这时,“剧本医生”(scriptdoctor)便前来排忧解难。通俗地说,他们是来帮助修改初稿的,而且往往是在开拍前的最后一刻,甚至开镜后。
好莱坞的“剧本医生”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他们的要价非常高,而且按周索价,约每星期二三十万美元;其次,他们一般都资历雄厚,很多都拿过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或提名;第三,他们往往像走马灯似地被换个不停,难得有一个“医生”能“治疗”到底。
毫无疑问,金钱是吸引“剧本医生”的主要动力。从制片方来说,一部大片成本动辄上亿元,似乎不在剧本上花上几百万会问心有愧,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聘请“剧本医生”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制片方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在一些情况下,“剧本医生”是为了帮助“实现导演的艺术感觉”,有些则是高价明星争夺戏份的折中结果,甚至是为了满足大腕们的虚荣心。
很多大牌电影编剧都抽空“治疗”得病的剧本,如创作《唐人街》的罗伯特·唐恩、《辛德勒名单》的编剧斯蒂芬·哉联、《通俗小说》的编导塔伦蒂诺等,都曾为动作片做修补工作。但你若仔细搜索《红潮风暴》片尾的剧组名单,你绝对不会发现那些影片中有他们的大名。说来奇怪,美国电影连端茶送饭等小厮工种都照单罗列,偏偏这几十万请来的高手却不署名。
“剧本医生”的工作与其说是会诊,不如说是接力赛。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编剧名单也许只有1至3名,但参与修改的人士有时多达数十人,如《查理天使》共有17名“剧本医生”,而《石头族乐园》更有32人之多。罗森伯格是《绝世天劫》的第9位“剧本医生”,也是该片的最后一位编剧,他说:“预算那么高,花这点钱对他们算不了什么。再说原本只有五六个像样的笑话或场景,我即便只多贡献一个,那他们也值得花这个钱。要是《英国病人》那样的作品就不会采用集体创作的方法了。”
的确,你若稍微留意的话,会发现这些高价治疗过的剧本大多是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的爆米花电影。为什么花大把银子、请最顶尖的编剧高手点铁成金的剧本反而流于平庸呢?难道是这些写手都缺乏职业精神、纯粹来大捞一把?
“剧本医生”主要是来修修补补,而不是另起炉灶的,他们的任务是发掘现有剧本中的漏洞,并加强薄弱环节的整治。试想,多少个回合下来,特恶心的对白、特白痴的情节一般都会被改过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特别出彩的细节往往也会成为牺牲品,因为一个编剧以为很有原创性的内容,在另一个人看来很可能荒诞不经。于是,就产生我们熟悉的好莱坞产品——中庸、无过、成分组合恰到好处,仿佛是麦当劳快餐。
当然,并非所有好莱坞剧本都经过这一道道名人掌刀的手术。很多低成本的独立片由于没有巨额投资的压力,反而能充分体现原创作者的意图。像《记忆碎片》、《穆荷兰道》等作品,显然没有经过一轮轮医生的折磨,它们保持了作者的奇思异想,加上编导由同一人兼任,完全没有文字形象和银幕形象错位的不幸。
说起署名权,那是一桩可大可小的事,一直是编剧行会的心病。根据行会规定,如果剧本属于原创(即并非改编自小说等),第二名作者(如大刀阔斧加入新内容的“剧本医生”)必须有超过50%的附加内容,才能有资格署名;如果是改编剧本,则需要写33%的新内容。据业内透露,好莱坞作品约有30%会发生编剧署名的纠纷,最终需要行会裁决。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文艺创作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当很多人参与同一项目时,谁贡献了多少有时很难界定,比如,改编者只增加了20%的新内容,但全部是影片的精华,那么,以篇幅论英雄似乎不公平;其次,根据行规,只有署名的编剧才有资格参与影片的分成,而像《侏罗纪公园》那样的超级卖座片,如果有幸荣登编剧榜,你这一辈子都不愁吃喝了。
这些行规也造成了改编者故意大幅删减初稿的现象,因为只有原来的内容少了,新的东西才能举足轻重。但是,在通常由3位匿名裁判所作的裁决中,原作者胜诉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一般认为,“剧本医生”的活只有大牌编剧才能揽到,他们以自己的名望索取高额报酬,但跟他们的贡献往往不成比例,有时他们甚至只提供自己的大名,实际工作由他人代劳。对那些高价医生,一周赚25万美元只是啤酒钱。反之,那些辛辛苦苦构思初稿的人,由于缺乏地位,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足够的酬劳。这是反映好莱坞贫富两极化的又一例证(在演员那里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严酷无情)。
反对“剧本医生”的人还指出,该行业实际上降低了编剧的地位,因为它给人们一种印象,似乎编剧谁都能当,可以像手套那么随时替换。另外,由于剧本的最终署名者不一定是对该剧本贡献最大的人,因此有人认为“剧本医生”可能造成合法化的剽窃。近期好莱坞编剧行会正在考虑修改署名标准,但究竟结果对谁更有利还很难说。反正总有一方会觉得吃亏。
不愿署名的“剧本医生”也有他们的理由。有人说这是代笔,跟创作是两码事;也有人觉得,“剧本医生”的实质就是不计较名分,这跟替不会唱歌的明星代唱是一个概念。
对于那些手握小金人的笔杆子,当“剧本医生”就像是明星拍广告,是生财的捷径。但是,光拍广告显然不能提升自己的地位,他们需要隔段时间推出一部自己原创的大作,以显示自己宝刀未老,艺术灵感尚未被商业气息熏跑。归根结底,你自己的剧本是你的孩子,而改稿是为他人当保姆;如果当保姆当上了瘾,连自己孩子都不要了,那就未免本末倒置。